关于碳排放权存在隐患
- 张 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 4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苏先生 3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熊 1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吴鹏 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 2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先生 2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石富生 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韩云 2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2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3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3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1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碳发展概念“惹旺”了碳排放权交易所,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泛起的环境交易所、排放权交易所背后,是层面碳交易规则的缺失,而地方抢先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所很可能带来尺度不同一、交易量低迷不振以及买家严峻缺失等题目。
因为我国尚未推行碳排放权强制交易、强制性碳盘查等政策,在中国要做真正的碳交易项目,只能从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交易以及少部门自愿减排交易中寻找买主。
目前,自愿减排占国内外碳交易市场的份额非常少,交易值只占0.6%,交易量只占2.6%。发改委能源研究所CDM项目治理副主任米川担心:“大家加入自愿减排这个圈子,全都想卖,谁来买呢?”目前在国内外碳交易市场上中国主要是卖方。据先容,现有的海内碳买家多为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或个人,因而市场规模非常小。
事实上,国内外碳交易往往基于“总量控制”,而对中国的减排政策,发改委应对天气变化司司长苏伟曾明确表示,中国海内近期不会采取总量控制来达到减排的目的。正由于此,自从北京、天津、上海碳排放权交易所成立以来,碳排放权交易屈指可数。“别看各地碳排放权交易所开得热闹,实在现在都仍是‘赔本吆喝’的阶段,真正的交易没有多少。”一位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说。
业内人士还指出,因为层面的碳交易办法还在酝酿中,各区域间在开展碳交易流动时会受限于各地经济结构模式、计量办法、交易规则等一系列影响因素,发展速度不尽相同,因而也背离了碳交易流动同一化的初衷。同时,地方化的碳交易模式成长空间有限,并不足以支撑整个行业的成长。
海内省市之所以在强制碳交易尚未推出时就纷纷筹建碳交易平台,目的在于抢占先机。今后,碳排放将涉及当地环保政策和经济增长等枢纽题目,先把握交易机构,无疑是受地方利益的驱动。
小编点评:而从国内外上的实践来看,欧洲、美国、新西兰已存在同一的碳交易市场,而韩国和澳大利亚也计划在明、后两年启动碳交易机制,国内外碳交易市场可能在2016年正式形成。发改委不久前指出,将限制地方碳交易平台数目,避免过度竞争。
(责任编辑:阿星)
上一篇:可再生能源大力支持 下一篇:厦门康惠开启环保时代的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