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沉思与选择
- 刘小姐 1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熊 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2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吴鹏 1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 2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先生 2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石富生 2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韩云 2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2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4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2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2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4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3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姜林宝 3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 3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
近年来,为了适应中国作为“国内外工厂”的需求,尤其是为了适应众多代工企业用工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培养规格进行了**的“重心下移”:将培养高技能人才作 为先吃螃蟹的选择,以此与国内外工厂的用工需求无缝接轨,结果造成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大同小异。今天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基本上还是局限在技能操 作层面上的所谓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培养既能适应技能操作层面上的需求,又能适应技术操作(或技术应用)层面上需求的中贵族享受技术人才或复合型的技术技能型人 才。
纵 观国内外技术的转移和发展史,日本曾经成功地将美国和德国的技术转移到国内,并进行了技术的改良和创新,其基础正是日本的大学,其中包括大批职业院校培养了 一大批精通实务和工艺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台湾、韩国曾成功地将日本的技术转移到本地区来,并创造了“亚洲四小龙”的发展奇迹,也得益于他们有一大批卓越的 职业院校。
这些院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仅让学生具有实务操作的能力,而且还要让学生具有改良和创新技术以及推广应用技术的举一反三的能力。今天,当美国、德 国、日本、韩国的技术大举引进国内的时候,作为高职教育的方阵的示范校,如果也只是将培养只懂使用现有设备的高技能人才作为自己的定位,那么我们 就将犯很大的历史错误,中国在国内外分工和国内外产业链的低端地位就不可能改变。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出现了三个主题词,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国内外化和中国创造。这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和和平崛起必须要经过的重要阶段。示范高职应当 围绕这样全新的发展格局,来重新思考我们的目标和任务。这就要求示范校的院校长们响应温总理发出的大学要“仰望星空”的号召,要有战略思维、战略设计和战 略管理的能力,善于将示范校的历史担当与发展战略及区域经济格局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国内外制造工厂转变为国内外创造工厂的进程中作出历史性的贡献。
示范校后建设时期的目标与任务应当适当加以调整。先,要适当调整自己的发展纲要。要以与当地经济以及本身院校特点相适应的方式高高地举起技术教育的 大旗,来重新振兴我国各个区域、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技术教育,以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们知道,技术教育的精心打造与工程教育相关,而技术教育的中低端 则与以实务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相关。我们既不能人为地将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对立起来或分隔开来,也不能以职业教育来代替技术教育的全部。因此,笔者认为高职 示范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要适当高移,即调整为:培养专科层次的、具有**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国内外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也可表述为培养既有**的 技术应用能力,又具有很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国内外视野的“灰领”人才。
按照这样的培养目标要适当调整示范校的教学模式,不仅要坚持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坚持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强化训练等已有的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而且还 要大规模地引进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理念:适当地强化技术基础知识的教育;强化技术反求、技术转移、技术改良、技术革新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融合于各类 课程之内的单元制作、专题制作、综合制作的创新教育或探究式教育的过程;强化国内外视野、国内外眼光的国内外化经济的教育和国内外化人格的培养。这是当前及今后很 长一段时间里示范高职院校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要适当调整示范校校企合作的思路和档次。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学习掌握企业现行的成熟的生产流程、生产工艺或生产设备的使用作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全部 内容,满足于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全部搬到校园里来而津津乐道。而应当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与企业的合作技术开发,像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那样,建立教学工厂或研发 作坊,企业与师生联合开发未来的产品,实现用未来的技术武装今天的劳动者,使他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将研发成果的产业化交回给企业去做,使职业 院校永远成为创新企业与行业发展的原动力。
小编点评:我国示范高职院校才名副其实地成为中国高职教育的方阵,成为推动和影响现代化建设进程和社会进步动力。
(责任编辑:齐齐)
上一篇:幼儿教育应回归自然观察 下一篇:浸入式英语孩子快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