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品寻求走向市场的合理之路
- 张先生 1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石富生 3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韩云 3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3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3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2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姜林宝 3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 3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国栋 4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国栋 4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力 1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黄集 2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黄集 3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致力于回族乐器泥哇唔的制造、改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达吾德,一直在发展传承与市场化运作之间寻找着平衡。
目前,他开发出来的泥哇唔分为3种,一种是专职演奏的,能够吹各种音;一种是工艺品,即特色旅游产品;还有一种类似于玩具,能吹的音不是很多,主要销售对象是儿童。产品有牛头、牛角、鱼鸟型、扁豆型四大系列14种。
“我生产的泥哇唔主要在宁夏旅游景点、北京乐器店、湖南湖北等地销售,每年销量在6000个左右,销售额约10万元。”杨达吾德说。
近年来,跟杨达吾德的泥哇唔一样,中国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找到了与市场对接的结合点,逐步走上市场化发展道路。
刚大学毕业两年的李剑致力于另一种“非遗”项目回族剪纸的产业化发展。作为“西北剪”伏兆娥的女儿,李剑见证了母亲传承和发展剪纸艺术的道路。她期望通过开发各种产品把回族剪纸这项文化艺术发展成产业。
经过两年的努力,李剑开发、设计出了剪纸挂历、贺卡、精装文化礼品以及丝绸剪纸等系列产品,市场也逐渐打开。“从2010年初到今年5月,剪纸产品销售收入有80余万,仅剪纸贺卡就销售出近3万份。”李剑说。
李剑开发剪纸产品走的是“企业+协会+农户”的模式。据她介绍,目前她在宁夏银川市镇北堡华西村有一个剪纸基地,对当地妇女开展培训后签订协议,后者向其供应手工剪纸。
“我们产品的设计者为宁夏剪纸艺术家,制作者则是这些培训合格的妇女,还有一批人负责营销。这种模式一方面解决了 非遗产业化可能遭遇的 量 瓶颈,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传承了剪纸艺术,增加了当地妇女的收入。”李剑说。
事实上,在中国,已经有不少“非遗”项目展开了类似的探索。在深圳,一家企业引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鱼皮制作工艺,将它运用到现代工艺品制作领域,改变了这一技艺只有“鱼皮衣服”单一产品的市场局面,受到海内外客户的欢迎,也让这门“艺”焕发了新生。
此外,一些“非遗”项目还将传统技艺和现代文化产业的潮流分支如动漫、影视等产业相结合,为“非遗”类项目注入新的活力。
而刚于6月1日正式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也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众所周知,在“非遗”项目的市场化开发道路上,怕的就是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非遗”变味。
以宁夏很负盛名的贺兰砚为例,市场上80%以上都是机制砚台,价格从几百元到一两千元不等,但手工砚台至少五六千元,这种价格上的差异导致手工砚台市场严重萎缩。
李剑在产业化发展剪纸艺术的过程中很好地避免了“机器制产品围城”的尴尬。她坚持所有的剪纸产品必须是手工剪纸。
“一项 非遗产品要想成为品牌,关键就是保持原汁原味。虽然走捷径会形成更可观的利润,然而长期下来只是砸牌,得不偿失。”李剑说。
杨达吾德同样坚持“手工”不变。他说,与各省市其他地方制作泥哇唔相比,他生产的泥哇唔的竞争力就在于保持手工技艺。“手工制作是非遗 的根,这是不能变的。”
市场化无疑为一些潜在经济价值较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了自我发展、自我保护的可能。
长期从事“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雷侃说,“非遗”产业化发展为传承者增加了收入,传承者能够依靠自身技艺养活自己,从而增加了传承信心。与此同时,有了经济效益传承者才能有更多的资金反过来用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当然,这其间,政府和全社会的支持、鼓励和帮助不可缺位。
(责任编辑:小浩)
上一篇: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织绣收藏 下一篇:卖场搞促销:礼品方案应该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