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中国区ceo方方:中国企业走出去须官民并举
您可能感兴趣的项目78%用户关注的赚钱项目
- 张嘻嘻 3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期望值 1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陈总 1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陈总 1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志龙 4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郑 4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先生 3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先生 1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先生 3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史金升 3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钟敏君 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焦启禹 1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黄 2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 3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娜 2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健龙 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近日,中国发布《境外投资管理办法》,通过减少对外投资的核准权限和程序,鼓励企业“走出去”。在国内外经济衰退的今天,企业应如何更好地“ 走出去”?政府应给予哪些支持和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将对中国及国内外经济带来什么影响?为此,记者采访了摩根大通中国席执行官方方。
“走出去”须“官民并举”
记者:根据《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今后地方企业开展中方投资额1000万美元及以上、1亿美元以下的境外投资,将只需报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核准。仅保留少数重大境外投资的核准权限。同时核准程序将简化。您对此作何评价?
方方:简化地方企业和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审批程序并为其提供便利是理所应当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应该是“ 官民并举”。除大型国企外,也应该为民企海外并购提供支持。民企海外投资都是拎着自己的钱袋出去的,因为风险自担,他们在投资时会做周全考虑,对风险的管控也有其独到之处。事实上,海外并购除了大型资源企业外,很多海外中小型业务非常适合民企去探索。
我们在工作中接触到很多民企,在境外投资非常艰辛,但成绩不错。目前,还没有为民企提供完善的服务体系,支持他们“走出去”。央企海外并购可以通过、等找到国外相关的政府部门,而很多民营企业家只能靠自己去碰。的相关部委应该考虑为民企提供求助的渠道和体系。
记者:“官民并举”对推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有何积很意义?
方方:过去中国的外贸和今天的海外并购情况很其相似:在改革开放初期,只有几大国有外贸公司能做进出口。当时为了增加出口,政府想了很多办法。而终改变中国对外贸易形势的关键,是把外贸权放开,允许民企出口。一下子打开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局面,八仙过海,蚂蚁搬家,才有今天中国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事实证明,中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需要“官民并举”,同样的逻辑,中国对外投资,也需要“官民并举”。
“走出去”乃历史必然
记者:有人认为,坐拥庞大外汇储备流动性非常充裕的中国,是时候开始着手海外并购了;也有人认为,海外资产还会进一步贬值,走出去风险很大。您认为目前走出去时机是否成熟?
方方:先我们要把金融海啸的事情撇开。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今天,企业要“走出去”是必然的。中国的低成本、对资源和新产品新技术的需求、中国经济与国内外经济的融合等一系列历史背景,使得中国企业“走出去”成为无论有没有金融危机都会发生的事。中国企业“走出去 ”在2002年已经提出来。在我看来,这次金融危机提供了更好的机会,使得我们企业的融资成本更低,与多数外国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目前的资金实力更强。我们不必抱着抄底的心态去看。
记者:在国内外面临经济衰退的今天,中国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对国内外经济的发展有何积很意义?
方方: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与国内外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过去一直是一个资本输入大国,也是资源输入的大国,今天,中国也开始更多扮演资本输出国的角色。这无论是对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还是对国内外经济的均衡发展都是有利的,对国内外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有利。在国内外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走出去”会成为国内外经济的新亮点,给大家带来更多的信心,温家宝总理的欧洲之行就被誉为“信心之旅”。
记者:您认为中国哪些类型的企业会率先“走出去”?
方方:先,资源型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会迈得比较快。因为中国作为国内外的工厂,对资源的需求很大。其次,以开拓市场为目的的渠道和品牌的并购也将增加,这是中国的中小企业可以考虑的,通过收购国外的品牌,我们的产品将可以进入新的客户群体。此外,技术也将是公认的重点关注的并购领域,海外的一些高明技术产品由于受到种种限制,无法进入中国市场,如果我们能够去把这些科技型企业收购过来,将这些技术引入中国市场,这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
“走出去”要战略清晰
记者:有哪些因素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需要注意的?您对有意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有何建议?
方方:先,企业要对自身的发展战略有清晰的目标——是否要“走出去”?为什么要“走出去”?要买什么?在哪里买?这些问题必须先想清楚,就不会因为一时的价格变化而左右你的决策。抄底抄到点是小概率事件。不能以一时的价格变化去判断“走出去”是否成功。
企业一定要有综合性的战略思考,不能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有些资产虽然便宜,如果它不符合你的战略,自己管理不了,与中国经济发展也没有合力效应,再便宜也没有用。
第二,在“走出去”之前,企业要在人才储备、管理体制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不仅对于今天能否成功并购很重要,而且对并购后能否很好地管理和整合也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企业要学会判断和选择合适的中介机构。在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中,要从商务、财务、法律、技术、环保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估判断,同时,必须要熟悉当地的政治、文化、社会、舆论等。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