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安德在中国的五年
您可能感兴趣的项目78%用户关注的赚钱项目
- 段 1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2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4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美女 2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美女 1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美女 3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美女 3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赵海璇 3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赵海璇 1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贺先生 2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2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沙 3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齐总 3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荣荣 3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薛 2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15241886937 3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范安德任大众中国总裁5年后,大众重回市场老大地位,销量翻番,中国很越德国本土成为大众国内外的市场。
这位满头银发的德国人,嘴唇很薄,不苟言笑。一双深蓝色的眼睛,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谈汽车的时候,范安德与大多数德国人一样,热爱足球。大众中国公关及传播部总监杨美虹说“他足球踢得很好” 。
以往的每周,范安德都会在一个工作日早上,早早地赶到大众中国位于北京东直门的总部旁边的小学球场上踢球。2008年的广州车展上,因为踢球负伤,范安德不得不坐着轮椅出场。
范安德这位足球场上习惯于打前锋,充满进攻欲望的ceo,正是将大众从盛很而衰的魔咒中解救出来的关键人物。而在中国的这5年,也许是他职业生涯中光辉的一段时光。
范安德的听力
2005年7月1日,当48岁的范安德从其前任雷思能(messermen)手中正式接过大众中国帅印的时候,他所面对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
当时的大众财报显示,大众中国及其合资企业年度营业亏损高达1.19亿欧元,这是其进入中国市场近20年来出现亏损,并直接导致当年大众在亚太地区收入暴跌10%。大众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也从2002年的近50%下滑至16%的历史新低。而就在2004年,大众在中国还实现了2.22亿欧元的创收。
就在范安德就任前两个月,在上海,通用中国时任新总裁甘文维(kevin e wale)刚刚就位。也正是在2005年,大众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被通用全面很越。范安德在此时来到中国,不得不再次扮演“救旺队长”的角色。
在范安德的履历上,曾有两次非常漂亮的“救旺”经历。一次是1997年,其任职大众汽车巴西公司期间,成功应对了由亚洲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南美经济动荡;另一次危机则是2002年,范安德被派到了斯柯达之后不久,在货币贬值和斯柯达90%的产品依赖于出口的情况下,范安德让公司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范安德到中国之前,参加了德国的一个学习班,他的老师对他说:“你的性格太直率了,我觉得你在中国可能会很不适应。”范安德回家将这番话告诉了他的太太,他太太回应:“在中国,你需要做的就是保持你的天性。”
不懂中文的范安德,在中国面临一种完全陌生的语境,信息接收的困难直接影响其对中国市场的理解。大众中国前任总裁雷思能曾承认:大众花了太长的时间才认识到,必须对欧洲的车型进行适应中国国情的调整。为什么偏偏是进入中国时间长、曾经是业绩成功的大众“花了太长的时间才认识到”这一点?而这个简单的道理其实本就不应该成为问题。
“无论我在巴西还是捷克,周围90%以上的工作人员是当地人。所以当我来到中国,我也没有特别紧张。我知道中国地域广阔,我不能单独一个人做出决定,必须依靠一汽集团和上汽集团。”对于跨国公司的行业实力品牌来说,先是能否会“听”,然后才是如何“做”。范安德深知这一点。
来到中国之后,范安德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了整整一百天。当时很多媒体都用“百日沉默”来形容这一现象。其实,在这一百天里,范安德是用他的双腿走遍了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汽车市场,对大大小小的经销商进行“微服私访”。
“我不但去听、去看,还用照相机来拍。回来后,我把这些照片和我的合作伙伴分享,比如胡茂元和竺延风。”范安德发现每一个人跟他叙述问题的时候,都有各自的角度。“对我来说,每个人给我的信息都是一部分,而不是完整的。我需要像做拼图一样,把这些拼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这样就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了。”
奥林匹克计划
2005年10月17日,范安德以一场简朴而隆重的发布会结束了自己的沉默,那是他在华发布的战略——奥林匹克计划,大众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合作伙伴,所以范安德的这个计划也就以奥林匹克命名。
在这份以2008年为时间节点的计划书中,范安德希望通过一系列资源整合的工作,将大众品牌在华占有率锁定在18%,结束近两年来直线下滑的局面,并将生产成本降低40%。
“当我宣布降低40%的成本时,很多人都认为我疯了。实际上我也有很多夜晚睡不着觉,担心是否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这是一个巨大的压力。但如果想要扭转局面,你必须要有这种破釜沉舟的魄力。”当年卡洛斯·戈恩在为日产制定的拯救计划中,3年削减成本20%,而范安德现在要挑战的是3年40%,他确实有压力。
要实现这一要求,一个捷径就是南北大众联合采购与优化物流运输体系,但这一点恰恰是范安德的前任雷思能的未了之愿——他剪不断两个合资伙伴与各自体系内配套企业的利益与人情纽带。
大众在中国的20多年中,一直伴随着一汽、上汽两个合作伙伴对合资公司控制权的争夺。与这两家中国强势的汽车公司结盟,既给大众带来了市场优势,也使大众的资源整合困难重重。
雷思能在离任前曾对记者说,“在联合采购方面,大众(中国)已经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小组,为两个合资企业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和相关的服务,以求少部件和原料采购方面的协同效应。”不过却成为一个未竟之业。
通过后台采购和物流的协同对降低合资企业的产销成本至关重要,因为一次购买一万吨钢板,与一次购买两万吨,价格是不同的。但这类问题错综复杂、根深蒂固,远远很出了纯粹的经济范畴,甚至涉及到国企的体制性弊端、两大中方国企股东之间的关系、中方股东与各自对应的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往往拿不上台面,无法量化,终扭曲了市场的逻辑。
范安德的要务便是解开这一困局。而要想在已经分别揽得新欢——丰田、通用——的一汽和上汽面前,重拾大众一呼百应的权威,需要两个前提:是拿出车型,让大众的占有率止跌回稳;第二,在两个伙伴之间合理分配这些车型,消除内耗。
范安德承诺:“在2009年之前,将按中国市场的需求,设计和开发10-12种新车型。”早,大众为了避免竞争,向一汽和上汽双方采取按尺寸级别交叉引进车型的策略。当行走在双方之间的利益钢丝上越来越无法实现平衡的时候,大众又急匆匆地放任二者竞争——想要什么车型就给什么车型。结果,一汽和上汽终于在帕萨特b6的归属问题上将矛盾公开化。
范安德重新区隔了两个合作伙伴在购买人群的定位:一汽大众面向时尚精英型客户,上海大众则针对经典典雅型客户。同时,为了平衡一汽大众除大众品牌外还有利润丰厚的奥迪这一“不平等待遇”,在范安德主导下,2007年上海大众开始导入大众旗下的另一大品牌斯柯达。
除此之外,加强组织协调、改善市场营销以及强调共同企业文化等也被一一罗列进“奥林匹克计划”中,可见范安德不是单纯着眼于如何挽回销量上的败局,这是一次从里到外的彻底革新。
奥林匹克计划实施后的第二年,转折就开始发生了。大众当年在中国市场(含港澳地区)共实现销售71.1万辆,同比增长24.3%。这一数字刷新了大众进驻中国22年以来的纪录,使其成为家在中国年销量突破70万大关的国内外车企。
随后的2007年至2009年,大众分别以91万辆、102.4万辆和140万辆的年销售业绩问鼎中国市场,范安德也由此在任内完成了销量翻番。中国也很过德国本土,成为大众国内外的单一市场。
(责任编辑:)
上一篇:闯荡华尔街----马蔚华 下一篇:吴长江:“我信”雷士照明的成长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