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大王杨东平创业史
- 张 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 4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苏先生 2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1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熊 2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2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吴鹏 3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 4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先生 1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石富生 2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韩云 1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1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4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3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2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家政行业,在我国方兴未艾,杨东平抓住这个契机,坚持自己的观点,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终于成为了家政大王。他的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在各省市的连锁店已达到42家,客户达到了2.6万余户,达到了700余万元。谁都想不到,曾经的他只是一个农民,曾经历过窘迫不堪的生活,身上只剩下一元钱。然而,就是这样的他,终于迎来了成功的光亮,让梦想照到了现实。
不甘平庸的打工仔
1980年11月,杨东平出生在四川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太山村一个普通农户家庭。从泸县建筑职业技术高中毕业后,杨东平来到宜宾一家建筑工地,当起下苦力的打工仔。经历了初的迷茫、困惑以及阵痛后,他觉得自己应该奋起。很快,由于敬业和勤奋,他被升为小组长,开始管理起一支民工队伍。
在不少民工看来,18岁的杨东平不过是一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大家并没有将他放在眼里。面对几乎失控的局面,杨东平没有手脚无措,而是认真查找原因。杨东平发现,民工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对立,主要在于管理人员粗暴的工作态度和高高在上的工作作风所致。他虚心听取民工们的建议和意见,和民工们平等相处。短短时间过去,民工们开始对杨东平刮目相看:“这个小伙,别看人年轻,还真是有两刷子。”管理上的成功,让杨东平收获了信心。但与此同时,杨东平并不满足。他觉得自己应该干点大事。
当时工地上每完成一栋楼,都会请人清理外墙处理、建筑垃圾。杨东平发现,这些人工作上并不太负责任,技术上也不够完善。他开始思考,如果我来做,会不会做得更好?这样的清洁工作,不但工地上需要,城里面的很多家庭都需要,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商机。随后,一个想法在杨东平脑海中得以明晰,那就是,创办一家家政服务公司,为城里人打扫清洁。
身上只剩下1元钱
辞掉工作后,1999年,杨东平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酒城泸州,租了一个6平方米的门面,并注册了泸州实力家家政服务企业。
由于出生在农村家庭,很难得到别人的资金支持。两手空空的杨东平决定勒紧裤腰带,节衣缩食地创业。招不到工人,杨东平就手拿一把扫帚、一只水桶、一块抹布走到大街上,看到中意的人,劈头就问:“我是干家政服务的,你愿不愿意和我一起干?”
印不起宣传单,杨东平就用复写纸自己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杨东平晚上在门面熬夜写传单,白天就挨家挨户**分发,前前后后,就靠手写,杨东平竟然发出了3万多张传单。
为了扩大影响,杨东平还在大街上拉起了横幅,自己往横幅面前一站,宣讲自己公司的业务。10年前,对于很多泸州家庭而言,家政还是一个新鲜玩意。看着滔滔不的杨东平,诧异的市民四处打探:“这娃是不是疯了?”而一个大姐,眼瞅着大太阳下汗流浃背的杨东平,好心劝说杨东平:“小伙子,你干啥不好。要帮人家打扫卫生,干这个有啥前途?”
由于市场不买账,开业后的三个月里,杨东平没有做成一单生意。20岁生日那一天,杨东平的身上只剩下了后1元钱,杨东平甚至想到了放弃。然而,就在他彷徨之际,生意终于**了。一家公司请杨东平过去清理杂草。杨东平当时高兴得连话都说不出来,兴冲冲地就带着工人赶了过去。虽然这一单生意终赔了钱,杨东平还是很高兴。他觉得,这毕竟是一个开始。“有开始,就说明有需求。只要我坚持下去,错不了。”
小本推销叩开成功大门
杨东平发现,业务开展不下去,并非是因为没有市场,而是这个市场没有发掘。要发掘这一市场,先就得改变客户的观念。
找到这一症结后,杨东平决定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的企业理念。杨东平开始要求自己以及手下的每一位员工,见人就灌输这样一个观点:作为一名男人,应该让自己的妻子过得简单一点。要对妻子好,实惠的,就是将妻子从繁重的家务当中解脱出来。宣传收到了的效果,但距离全面打开市场还很远。杨东平决定放手进行后一搏,那就是提供小本家政服务。
年仅23岁的杨东平,事业至此开始腾飞。
扫帚扫进大会堂
杨东平的成功,除了灵活的经商头脑、不屈不挠的精神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细节的苛求。
城里人不相信的,就是陌生人。因此,对于自己的所有员工,杨东平都请求派出所和居委会出具了相关证明,同时还提出了一套规范的操作流程。操作流程上,细致到了进门前必须轻敲门,进门后要先穿鞋套。抹窗户和家具、卫生间的毛巾、清洁剂应分开使用,清洁完成后,工人应戴上白手套检查……正是这样苛刻的细节要求,终为杨东平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户。
2004年,杨东平乘飞机由昆明飞往厦门。下飞机时,一机的乘客全都离开了机舱,唯有杨东平一个人,蹲着不动。工作人员上前一看,这个乘客原来盯住了前面座位座套上面的一块咖啡污渍。杨东平告诉工作人员,他有办法清除。经不住杨东平的死缠硬磨,机长和空姐答应了杨东平的要求。等焕然一新的座套出现在眼前时,机长和空姐的态度出现了大逆转。
杨东平一举拿下来这一航线17个航机的保洁工作。这是一个100万元的大单。单子签下来时,所有的人都不敢相信,就因为坐一次航班,就因为一个小污渍,一个100万元的大合同,就这样给谈妥了。
同样的事情,在2005年再次上演,当年9月,25岁的杨东平作为、团评出的“各省市农村涨腰包不瘦带头人”,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典礼上。就在颁奖典礼上,杨东平发现大会堂的地毯上有少许污渍。典礼结束后,杨东平径直找到大会堂的管理部门:“我能清除地毯上的污渍,愿意**试验。”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就是这一席谈话,杨东平终拿下了人民大会堂16个地方厅的保洁工作。随后,杨东平再接再厉,干脆将人民大会堂会议大厅以及各省市人大庐山休养所的定期保洁合同,一并腰包不瘦囊中。
(责任编辑:guozhao)
上一篇:涨腰包不瘦故事:青年卖水果打“江山” 下一篇:小小昆虫凝聚大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