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滑头” 他在中国了10亿
- 徐飞 3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徐飞 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周文杰 3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周文杰 4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海军 2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峰 2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杨 4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邓生 2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唐芙蓉 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 3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谭 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3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诗琪 2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诗琪 3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袁树佑 3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篮子 2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1983年Paul刚从大学毕业,就只身来到中国北京,由于当时中国能说流利英语又能让外国人听懂的人很少,他马上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中文。体会到美国与中国的文化差异,Paul下定决心开始了自己的计划,他每天下课后操着五音不全的普通话四处找人聊天,晚上用中文写日记。
功夫不负有心人,没到两年,他就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比许多国内一些省份的学生还纯正,还写得一手好文章。“不见其人,只闻其声,还以为是个中国人。”次和他通过话的人都这么评价。
4年后,他再次来到北京取经,按计划逐家拜访所有的大百货商场。商场的主任十分傲慢(还没有采用经理头衔),普通厂商代表除了要找熟人介绍走后门外,还要天天到场,等候主任有空闲又好心情才可以请求入场事宜。等他到了之后,主任听说他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就丢开手上的工作,热情地接待。和Paul的见面总能引起对方惊诧和钦佩,事情总是意想不到的顺利,即使面对海关和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也不例外,这些都成为日后他向别人炫耀的故事。
Paul很快就走遍了北京各大百货商场,了解了其中一些过程,Paul每天到各地演讲,他把自己引以为豪的表演才能发挥到很点,总能吸引人群驻足观看,令旁边的人都很羡慕。2年后他回了趟美国。
(责任编辑:)
上一篇:智慧玩具店 “玩”出的新起点 下一篇:“跟屁虫”成了服装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