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推广的渠道与展望
- 赵海璇 2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赵海璇 3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贺先生 1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4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沙 4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齐总 3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荣荣 1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薛 1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15241886937 2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徐凯 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薛先生 3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薛先生 4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秦妮妮 2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秦妮妮 3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先生 1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先生 4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
随着我国新课程渠道的改革实践的发展,课程推广的研究已日益重要。要切实实现改革的预期目标,课程执行力的研究更应该得到重视。我国现阶段的课程渠道改革中,课程政策的认同感低,课程渠道投入与开发不足,乃至课程制度上也存在着变革的要求。形成合理的课程推广策略,加强对课程渠道改革政策的理论研究势在必行。
一、课程执行力研究是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
当前,国内外各国都在进行着方方面面的教育改革,而其中核心的改革集中于课程领域。相对来看,各个都努力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否制定出较为圆满的课程政策上。然而,从实际的课程改革情况来看,由于各种因素制约,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困难重重。究其原因,课程改革之所以失败,核心的原因是实践中“糟糕”的课程力,没有真正的切实有效的“行动”。
课程改革要获得成功,课程政策目标要真正实现,需要依靠广大的政策执行者的努力以及各方面的支持。如果政策没有得到有效地执行,再圆满,再科学,再民主的课程政策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只能被束之高阁,无法真正实现预期的目标。因此,课程改革要获得成功,尤其需要真正有效的执行,需要有效的课程执行力做支持,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依靠目标本身、执行者、资源以及制度等方面的协调统一。
二、课程执行力在课程改革中面临的主要困惑和问题
我国于2001年在各省市试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在课程开发、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然而,改革中的问题仍然存在着:
1.“认同”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统一管理的“集权型”的课程管理体制。课程政策的制定主体相对单一,倾向于由教育行政人员,导师特别是学科导师来设计课程,然后通过行政命令将课程改革付诸实践,这种“重设计,轻实施”的课程政策理念一方面把广大的一线执行人员,如校长和教师等排除在课程政策制定之外,忽略了这些人对政策制定的实际价值;另一方面,由于忽视了“草根群体”对制定课程政策的参与性,课程政策从一开始的出台就难以得到这些群体较高的“认同感”。认同感不高,政策执行中的努力程度也就大受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资源”问题
充足的经费,相应的教材、完备的教学设备及充裕的改革时间等,这些因素都是课程改革的资源。没有这些资源作基础,课程执行者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程改革的发展也往往步履维艰。从我国现有的调查中可以看出,一线教学人员非常关心教材的适用性,教学设备的完备性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的问题。并且,一部分教师普遍认为当前的课程改革中,确实存在经费不足,部分教材内容适应性不够,教学设备有限和教学时间不充裕的问题,这些现象和问题必然会影响到课程政策的有效执行。
小编点评:新的课程渠道政策产生并付诸实践,将会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很性与前进的动力。
(责任编辑:盼盼)
上一篇:新型建筑材料的变革发展推广 下一篇:卫浴行业从建立整体的推广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