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育渠道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 邵 4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1 3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退信 3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陈秋芳 4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4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安志新 1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生 1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总 1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总 2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梁 4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梁 3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梁 3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女士 4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2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徐女士 1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
哲学中所探讨的“以人为本”是基于宏观把握人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抽象的“人本”,它的核心是“人的发展”。而人性化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学习主体——学生,是教育渠道中个性的“这一个”,关注的是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哲学思潮中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以我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做为取向,它是以精神导引的方式进入语文教育渠道中。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哲学中所探讨的“以人为本”是基于宏观把握人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抽象的“人本”,它的核心是“人的发展”。而人性化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学习主体——学生,是语文教育过程中个性的“这一个”,关注的是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哲学思潮中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以我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做为取向,它是以精神导引的方式进入语文教育领域的,换句话说,它只是种理想的光芒,一座指引方向的灯塔因而不能直接搬进教学的目标体系。正是混淆了两者的内涵,将哲学中的“以人为本”抽象的概念等同于人性化语文教学的实际操作,将语文素养的外延更胜一筹扩展,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殊不知,这种更胜一筹化的实质就取消语文教育:我们说人文性是语文基本特点,但并不能扩展为凡是具有人文性的内容都是语文教学的内容。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并不能解决“人的发展”的所有问题,同样,“人的发展”的所有问题也不必全部搬进语文课堂,事实上,语文教育也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二、人文教育不能只流于形式
语文教学的人性化是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非是装点门面的口号。在我们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今天,还有人拉大旗作虎皮,打着人文语文的幌子,却与人性化教学背道而驰。从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说,我们天天都在喊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但一到具体的课堂教学的时候就又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丢了,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讨论,其实不过是老师挖了一个又一个的“陷阱”让学生们往下跳;说是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常是雷声大雨点小,或是虎头蛇尾没有下文:大纲要求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但在考试和检查的重压下,又何曾有过真正的平等?结果是,上头来检查了,外面来参观了,赶紧炮制两节热闹非凡的公开课,讨得一片赞誉。检查一走,马上恢复“题海战术”,重开“一言堂”,结果是学生疲于应付,越来越厌倦这种“表演秀”,进而对语文彻底失去兴趣。
三、个性与共性兼顾。
近年来,语文教学的人文理念得到全面贯彻,不少人一提到以人为本,先想到的就是发展个性为主,强调尊重学生个性的需要,张扬学生个体的生命价值等等。相对于过去我们片面强调了学生的社会公共性,抹杀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言,确实是一大进步。但是我们不能从一个片面走向另一个片面,要知道,真理多跨一步就成了谬误。学生的个性当然要尊重但讲究个性决不等同于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对教学规范的彻底抛弃。尊重个性,允许并鼓励学生敢于反判传统,但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靠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来体现与众不同,还美其名日:培养学生个性。
小编点评:教育渠道教学中的人文教学,重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适应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的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责任编辑: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