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太高估了热钱的规模与能量
- 杨邵 2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杨邵 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齐 3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兰妹儿 1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18960922902 2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18960922902 4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 3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 3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嘉正 4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荣福 3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先生 3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妹荣 1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生 1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兴元 3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彰子凡 3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2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
有人说,热钱冲击和房地产市场,后果严重,不可不查。且不说查的难度太大,单说和房地产的剧烈波动,究竟是否热钱引发,就是个问题。社保眼下已经退出了,在房地产市场上,央企主导的房地产公司,让地王频现,难道热钱有这个能力和胆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劳神费力测算热钱的规模,不如来个釜底抽薪,加快资本项目可兑换步伐。
热钱正引起学术界和管理层越来越大的关注,在资本流动受管制的条件下,这是容易理解的。热钱曾直接导致1997年亚洲部分的金融危机,也是一国资本市场剧烈波动的根源之一。热钱的泛滥更冲击着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给央行的决策增加了难度。因此,管理层特别是央行,必须对热钱的规模有个大致准确的估计。遗憾的是,中国热钱的规模有多大,几乎成了一个谜,令决策者左右为难。
一个是“残差法”。这也是国内外银行估算热钱的方法,即用外汇储备的增加量,减去贸易顺差,再减去FDI (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量,剩余的部分,即残差就是热钱。这个方法的原理是,中国实行结售汇制度,企业对外贸易取的外汇,即贸易顺差,都要卖给央行, 形成外汇储备,而通过FDI进入的外汇,要通过正常渠道换成人民币,也形成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大于顺差和FDI之和的部分,就不是正常渠道进来的钱,可以认为是热钱。这个方法有明显的漏洞,它实际上假定企业对外贸易和FDI中不存在热钱,这当然是不现实的。
另一个是“误差与遗漏项”法。与个方法类似,以央行编制的国内外收支平衡表中的“误差与遗漏项”,来代表热钱的规模。具体说就是,如果为正, 表示有热钱流入;如果为负,表示有热钱流出。这个方法的毛病是,“误差与遗漏项”里边有统计误差,这个误差可能与热钱有关,也可能毫无关系,仅仅是技术失误所致。把误差和遗漏当作热钱是不恰当的。
再一个是“分渠道估算法”。鉴于前两种估算方法可信度差,不少学者主张从热钱流入渠道去统计,把从贸易渠道流入的、通过直接投资渠道流入的、通过外债渠道流入的三方面热钱规模加总,就可以得出热钱的大致规模。这是目前被认可的方法。只是渠道过于复杂,难以跟踪,很多时候是否热钱也难以鉴别,因此计算成本太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这个意义上说,测算热钱的规模,似乎没有很大的价值。与其劳神费力,不如来个釜底抽薪,加快资本项目可兑换步伐。
(责任编辑:齐齐)
上一篇:安利 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下一篇:芝燕堂** 符合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