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级网银试点近期登10个二线城市
- 杨 3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先生 2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先生 2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先生 3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赵高烔 3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赵先生 3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女士 3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玉欣 4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芳 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潇潇 2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沙博一 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 3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许先生 1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 3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施 3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陈范彤 4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很级网银(央行“网上**跨行清算系统”)试运营范围正逐渐扩大,中新网消息称,“很级网银”近期登陆长沙、杭州等在内的10个二批上线城市。此前,“很级网银”已在北京、天津、广州、深圳等批城市试运行。据长沙、杭州等地方媒体报道,开通“很级网银”的各家银行存在态度不一、收费标准也不统一等问题,而且,从各地用户的反应来看,也出现了冷热不均的局面。
今年8月30日,“很级网银”正式登陆天津、北京、广州和深圳,至今已运行很过3个月。另有消息称,在四川,“很级网银”上线时间确定在2011年1月。在湖北,原定于11月中旬上线的“很级网银”或将延后至明年初推出。
10月15日,央行**结算司司长欧阳卫民在“网上**跨行清算系统”建成运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该系统的建成运行给消费者带来三大好处:一是提高跨行**效率;二是实现“一站式”流水管理;三是拓展电子商务的业务范围。之前,由于缺乏适应网上**业务特点的跨行清算平台,网上**的优势在跨行处理时不能充分体现,无法有效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
分析人士指出,“很级网银”开启了网络**新时代。在运行后的一个月,共处理**类业务72.9万笔、金额81.28亿元,处理信息类业务26.95万笔。来自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的数据显示,“很级网银”自8月30日在该行上线运行以来,客户日成功办理**转账业务200多笔,8月31日400多笔,随后业务量呈稳步增长态势。截至9月末,“很级网银”各项运行指标良好,客户参与积很性非常高。
“很级网银”的推出有望让消费者享受更方便的金融服务。据央行介绍,与传统网银的“多个账户需多次登录”有所不同,“很级网银”系统将实现商业银行网银端口的连接,个人或企业可通过统一的操作界面,查询、管理在多家商业银行开立的结算账户资金,终可实现跨行账户管理、跨行资金汇划等金融活动。目前央行对“网上**跨行清算系统”处理**业务的金额上限暂定为5万元。
事实上,网银受到用户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中国金融认证中心近日发布的《2010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2010年各省市城镇人口中个人网银用户比例为26.9%,比2009年增长了6个百分点;各省市个人网银用户中,活跃用户比例达到80.7%,比2009年增长了4个百分点;交易用户平均每月使用次数高达5.6次,高于2009年的4.8次;企业网银方面,2010年,企业网银用户比例为40.9%,与2009年相比保持稳定。
“很级网银”目前处于试运营阶段,能否得到网银用户青睐,取决于其在安全、便捷以及收费等方面的“很级”表现。有业内导师指出,随着“很级网银”在线交易规模的扩大,由此衍生的交易安全风险也将随之提高。中新网金融频道针对“很级网银”安全问题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51%的网友认为“很级网银”的安全性完全可以支持,毕竟是由央行开发的,相信会在系统安全性上有**的措施;而49%的网友认为“很级网银”的安全性确实值得担忧,是从一个账号到多个账号的更大的威胁。
“很级银行”的推出,受到影响的先是商业银行。有分析人士表示,大银行短期内未必会对“很级网银”持欢迎态度。一旦接入“很级网银”,许多银行的网上业务就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银行之间的竞争将加剧,而大银行的网点优势将被弱化。业内担心大银行保护会使得“很级网银”流于形式。“很级网银”不是为了平衡各方利益,而是更好地服务百姓民生。
在收费方面,有报道引用央行官员的表述称,目前央行推出的“很级网银”对商业银行的收费是小本的,随着规模效益的产生,各商业银行网银收费以后也会下降。有导师表示,长期来看,网上金融业务金额将逐渐增加,这有助于降低单笔网银交易成本,消费者需**的手续费也将有下调空间。
在安全性方面,业内人士警告称,“很级网银”的安全性实际上是由接入整个系统平台中安全系数差的那家网银所决定的,安全系数差的那家网银就是系统中的短板,因此必须警惕“短板效应”所引发的安全隐患。
总之,“很级网银”在试运行阶段仍有不尽人意之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细化,这样才能为消费者带来便捷实惠的服务。正如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所说,“很级网银”推出后将大大提高银行服务效率,降低成本,但“很级网银”的普及会有个过程。
(责任编辑:小先)
上一篇:奥迪品牌未来在中国的发展问题. 下一篇:奥迪竞争对手在中国销量增长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