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功能正在不断放大
- 石先生 1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言 2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梁雯琪 3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先生 3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伟 1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加盟 2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郑总 2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郝晓鹏 4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石小姐 2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 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星 1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 1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杨伟 1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姬 1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 4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 2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
在2003年—2010年间,中国是各省市内外各国中财政收入增长快的。财政收入高增长,实现了国富,提高了政府可支配财力。随着财政收入的高增长及政府可支配财力的增强,财政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国各级财政逐渐实现了向民生财政的转变。
财政是投资导向,还是民生导向?是一个困扰中国财政多年的难题。长期的财政投资导向,导致了民生的巨大欠账及民生水平提高的被抑制。在某种意义上,2002年是一个分界时间点。2002年以后,中国财政开始转向民生导向,财政的民生功能开始凸现。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加快,财政率先把民生财政提到了改革日程,依托财政转移**制度,实现了民生财政理念的逐级传导。到目前为止,各级财政完全达成了共识:新增财政收入的大部分要用作民生支出。民生财政的思维及理念使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数额及比例逐年加大,由此而实现了财政民生功能的不断放大。
以民生财政思维及理念支持的财政民生功能放大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一是“减法”与“加法”并用而率先完成农村民生的“补欠账”。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及农民人口占多数的中国国情,使得财政长期对农村民生“欠账”。可以说,由于农村民生的累计“欠账”大,单纯加大农村民生投入无法让农民更大比例分享“财政收入的高增长”。在财政思维的转变及创新中,先从农村做“减法”开始,在“减法”启动后再做“加法”。所谓“减法”就是取消农业税,农民种田不纳税。所谓“加法”就是实行农业补贴,从农机具、化肥到种粮,再到农村粮食收购,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农业补贴链。
其二是公共支出倍增而实现教育医疗养老的全覆盖。2002年以后新增财政收入蛋糕切得多的一块就是公共支出。不断加大的教育投入,不仅使中国建立起了先覆盖农村再覆盖城市的九年义务教育,而且使中国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快发展。不断加大的医疗投入,为包括农民在内的近13亿人口建立起了基本公共医疗服务,使中国普通百姓看不起病的问题基本解决,从而使中国成为基本医疗保护覆盖人口多的。不断加大的社保投入,使中国建立起几乎覆盖城乡所有人口的基本养老制度。
其三是不断加大城乡文化事业支出而充分满足民众的文化需求。在中国财政收入高增长的条件下,各级财政不断加大,除了用于文化事业发展的补贴增加,各级财政还承担并消化了文化事业改革改制的成本。为了加快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财政通过转移**与专项支出全力推进城乡文化事业协调发展。
从财政思维创新到民生财政,再到财政民生功能放大,意味着中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人人可分享财政收入增长的全新财政体制。当然,财政体制改革任重道远,财政仍要进一步支持并实现民生水平及质量的继续提高。
(责任编辑:盼盼)
上一篇:老师"不划重点" 学生愁 下一篇:幼儿园入园政府每年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