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7个重点方向的物联网产业
- 严 3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先生 4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陈 1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陈 2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立杰 1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立杰 2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朱女士 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 3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陈 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魏灵轩 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鲁先生 3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鲁先生 1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鲁先生 3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沈 3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沈 1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沈 2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十二五期间,围绕培育物联网战略新兴产业的目标,实施涵盖实施七大领域应用示范、推进七个方向重点项目、开展五项关键技术攻关和建立五个创新支撑机构等内容的青岛市物联网推进计划,逐步形成我市点、线、面多层次的物联网应用示范格局,建立起完善的物联网发展支撑体系,推动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 1.物联网战略终端产品制造与产业化
结合青岛市产业特色以及三网融合的契机,着力精心打造制造,针对数字家庭、三网融合、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医疗健康服务等物联网应用需求,推进物联网技术在产品升级换代中的应用和物联网战略终端产品的研发制造,研发并产业化20个以上物联网终端产品,形成包括芯片设计、传感器、软硬件产品、制造装备、服务平台等物联网上下游产业链。借助物联网战略终端产品,促进产品与网络的深度融合,培育创新型的物联网产品服务运营模式,形成新型的物联网终端产品服务产业。到十二五末,终端产品制造与服务产业产值很过200亿元。
2.多功能移动通信终端产品研发及产业化
抓住无线城市的发展契机,围绕产品防伪、食品追溯、手机钱包、物品跟踪、旅游服务、社会监管等物联网应用,融合RFID、读写器、二维码、GPS、位置服务、智能感知、应用软件等技术和手段,研发适合多应用领域、融合多功能的移动通信终端产品,开发适合于移动通信终端的嵌入式很高频读写模块等配套产品,满足身份识别、物品识读、电子信息交换等物联信息采集与管理需求,形成覆盖电子标签、传感设备、读写模块、中间件开发、测试验证、产品制造、系统集成等环节的移动通信终端产品产业链。到十二五末,移动通信终端产品及相关配套模块制造与服务产业产值达30亿元。
3.RFID特种标签、读写设备等产品研发与产业化
立足精心打造制造,围绕RFID产业链,加强自主创新,推进核心技术研发。深入推进RFID天线设计、标签封装、特种标签生产、很高频读写设备、工业级读写器以及RFID中间件的研发生产。引进、培育大型RFID相关产品制造企业,构建RFID产业链,壮大RFID产业。到十二五末,实现RFID精心打造制造产业产值20亿元。
4.新型传感器产品研发与产业化
结合物联网感知层面的应用需求,引进国内外创新团队和精心打造人才,重点突破新型传感器的关键技术、单元产品与集成系统的研发设计制造瓶颈,大力发展低功耗低成本的微传感器、基于MEMS技术的智能传感器、水下传感器产品的研发与制造,着力推动无线传感器节点研发生产以及无线传感网络系统研发,实现微传感器、智能传感器、传感网的产业链构建与产业化,拉动我市半导体、新材料、集成电路、自动控制等产业的发展,提升青岛高明制造的研发水平和产业质量。到十二五末,实现新型传感器与传感网产业产值20亿元。
5.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研发与产业化
面向智能交通、城市公共管理、民生工程、工业生产、海洋遥感遥测等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扶持、培育、引进一批物联网技术与应用解决方案系统集成商,研发形成一系列的面向特定应用领域的物联网应用软件产品与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加速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促进物联网技术的深入研发,拉动RFID、传感器、嵌入式软硬件、无线通信、基础软件等产业的发展,打造青岛物联网应用产业集群,促进两化融合,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到十二五末,实现系统集成产业产值40亿元。
6.区域性物联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立足区域性物联网络的构建,整合电信运营商资源,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各方联动、第三方服务商跟进的建设发展模式,重点推进地区、行业、大型企业的10个大型物联网ONS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企业、行业、区域物联信息的解析和共享利用。充分调动第三方社会资源,开展物联网公共资源共享平台、物联网信息交换平台、传感网信息管理平台等3类共性基础支撑平台的建设与运营,提高物联网资源的整合能力,研发形成一系列基础支撑软件产品和中间件产品。建立物品、设备注册机制,出台物品解析与共享访问标准、设备及感知信息接入标准,打好物联网应用基础,催生基础设施运营服务产业,物联信息服务产业产值达10亿元。
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融合领域,充分利用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中心等资源,面向多领域、多行业,促进物联网服务与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业、售后服务产业等业态的融合,培育、推进无线传感信息云存储与应用服务、特定领域的云计算平台服务、安全认证服务、第三方可信计算环境服务等平台建设。创新商业模式,鼓励网业分离的建设运作模式,开展网络接入、接口规范、访问控制、数据操作、信息安全等技术标准和规范研究与应用服务,加速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引进、扶持多领域应用服务商,形成产业集聚,积很探索、培育、壮大具有创新商业模式的第三方物联网运营服务产业,使其成为物联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引擎。到十二五末,实现物联网应用服务产业新增产值达10亿元。
(三)开展5项物联网关键技术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RFID及应用技术
着重攻关基于不同应用对象的很高频和微波频段RFID 标签天线设计技术、标签芯片的安全加密算法及其实现技术、特种标签封装关键技术、多标签防冲突和多读写器防冲撞技术、RFID 与传感器集成融合技术等。研发很高频(UHF)读写器核心模块、RFID应用中间件、适用于实时定位的RFID软硬件等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加强RFID在公共管理、现代物流、高明制造等领域的应用技术与标准规范研究,形成系列软硬件与集成解决方案。
2.WSN及新型传感器技术
面向大规模、无线、自组织、无基础设施支持等特征的无线传感网建设需求,着力突破无线传感节点组网与协同处理技术、网络容错设计技术、节点定位技术、安全设计技术、网络拓扑控制技术、多传感器的信号检测与信息融合技术等。重点研究各类物理、生物()传感器及海洋监测高性能传感器的设计与制造技术;研发小型化、低功耗、低成本的微传感器、基于MEMS(微电机系统)的智能传感器和微系统产品。
3.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基于低成本、低功耗和对等通信等短距离无线通信的技术需求,着重针对Wi-Fi、蓝牙、UWB(很宽带)、Zigbee、NFC(近距离通讯)、高频RFID等通信手段,研究面向多应用领域的信源编码、防冲突机制、传输协议、移动应用等技术,突破短距离无线通信与RFID、微传感器的集成应用技术,研发相关接入网关设备、嵌入式终端设备,形成一系列短距离无线通信应用终端产品。
4.物联网络技术
针对物联网络层面,研究区域性物联网、企业级物联网基础设施体系构架技术,着重突破大型ONS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技术、物体标识解析与访问控制技术、服务发现与搜索技术、组网与协同管理技术、网络安全与信息加密技术以及物联设备设施注册管理技术等。加强基于物联网络的接入管理、应用管理、运维管理、运营服务等领域的研发,形成相关协议、标准和服务模式等。
5.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技术
针对物联网的重点应用领域,研究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的网络综合集成技术、实时感知与自动控制集成技术、适于多领域的感知数据云存储与智能处理技术。根据行业应用特点,研发采集终端、应用管理软件、数据库、服务平台等多领域的解决方案与集成应用技术,形成面向特定领域的一系列软硬件产品或服务平台。
(四)建立5个物联网创新机构,完善支撑体系
按照政府主导、整合共享的原则,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物联网企业的科技产业合作与交流,采取引进、合作、培育等方式,建立青岛市物联网技术与产业研发机构,健全第三方中介服务组织。
1.青岛市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依托软控股份、**集团和中科恒信的省级RFID工程技术中心、中国RFID产业联盟**开放实验室、数字化家电重点实验室、数字家庭网络工程实验室、青岛市射频识别(RFID)技术及产业促进会等物联网创新平台资源,整合国内外物联网技术和产业资源,充分利用各方的研发力量、技术成果、人才优势、产业特点,组建青岛市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立开放实验室。着力攻关物联网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技术,围绕发展重点,研发支撑产业快速发展的物联网软硬件产品,推进物联网应用示范,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紧紧围绕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特色和需求,加快制定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物联网技术规范,建立健全标准体系,为物联网终端产品研发和应用开发提供标准规范支持,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
2.青岛市物联网协会
联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通信运营商等各方机构,成立青岛市物联网协会。加强物联网技术交流、技术培训、产业预见、产业链分析、标准研究和产业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协调制定物联网行业市场与自律规范,积很开展物联网服务认证、项目评估、行业交流、招商引资等活动,建立符合国内外规则的创新型物联网服务组织。
3.青岛市物联网技术创新与应用推进中心
联合电信运营商、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园区、企业等社会各方资源力量,以其中一方为主导,建立青岛市物联网技术创新与应用推进中心,以引导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为宗旨,搭建包括物联网产品展示、应用技术方案展示、科技成果展示、物联网示范应用等内容的物联网应用与产业推广平台,全面系统地展示物联网发展现状和趋势,加快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发展步伐。
4.青岛市物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服务人才培训中心
依托青岛**软件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资源,成立青岛市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服务人才培训中心,并建设成为物联网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科技创新与创业人才培养以及面向社会进行科普教育的示范基地。中心将集教学、实训、学习、演示、研发、设计、生产、体验等功能于一体,涉及物联网技术体验中心、物联网技术应用创新中心及物联网技术专门人才实训中心等功能区,为青岛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培养和培训平台。
5.青岛市物联网信息安全测评与认证中心
依托政府、中国海洋大学、软件测评中心、以太科技、中科恒信等组织和企业,面向物联网信息感知、数据传输、计算处理和系统应用等多个层面,分析制约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安全因素,建立面向物联网应用领域的安全测评和认证中心。充分调动应用方、第三方资源、政府监管等各层面的积很性,努力建设覆盖多环节的信息安全保护体系,包括身份认证、节点认证、安全隐私、加密机制、审计追踪、态势分析与预警等,逐步构建形成保护物联网产业良性发展的保护措施和安全环境。
(一)建立政府、中介机构和企业三个层面的协调推进机制
在政府层面,建立青岛市推进物联网工作行业实力品牌协调小组,进一步增强全市各部门、各区市对推动物联网工作的认识和积很性,充分利用政府相关部门掌握的政策、资金和市场等资源,合力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在中介机构层面,依托物联网协会和物联网产业发展导师委员会等,对全市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重点项目、应用工程提供咨询等全方位服务。发挥协会沟通、咨询、中介、服务作用,整合社会资源,搭建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在企业层面,建立物联网产业联盟,促进物联网企业的合作交流,协同推进产业化的示范项目,开拓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市场。
(二)设立物联网应用与产业发展重大专项
根据实际需要,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关键技术攻关、产业重点项目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园区建设以及产业创新机构建设等。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物联网重点产品研制与产业化,培育具有创新商业模式的运营服务企业,投资建立支撑物联网发展的基础设施与共性基础支撑平台,资助开展物联网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等。同时,设立产业企业扶持、创新团队扶持、重点园区建设专项资金;并结合各区市实际情况,建立多渠道专项资金扶持模式;积很争取各部委资金及政策支持,培育一批物联网企业,推进物联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出台多层面推进物联网产业的支持政策和措施
根据物联网战略规划情况,凭借青岛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大力发展精心打造产业的机遇,借鉴国内其它省市的发展思路,加快制定《青岛市加快物联网应用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青岛市物联网产业重点、财政资源的投入部署,科学界定物联网产业边界,出台相关产业扶持管理办法,建立多级联动的推进机制。市经信、发改、科技、商务、财政和金融等部门,整合、出台扶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专项优惠政策和措施,研究制定吸引物联网领域的大院、大所、大企业和行业领军人物的优惠政策;出台政策鼓励青岛有条件的企业、院所积很参与相关行业标准、标准、国内外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与此同时,加强与相关部委的联系,争取重点项目、示范性园区落地青岛,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四)打造物联网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针对物联网应用瓶颈和技术难点,立足青岛实际,整合、优化现有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围绕服务于广大中小企业,重点打造服务于物联网产业的五大服务平台,包括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平台、公共技术服务与中介服务平台、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学科体系与人才服务平台,形成技术研发、公共服务、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的产业创新价值链。
(五)注重舆论引导,营造良好产业发展氛围
由市政府相关部门联合举办物联网宣传活动,采用会展、讲座、网络、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为企业做好扶持政策、税收、政府采购、担保、金融等鼓励产业发展政策的解读,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关注、参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化十)
上一篇:中国重汽进军挖机行业 下一篇:徐工 缔造重载施工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