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的非理性消费怪圈
- 刘小姐 4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吴奶奶 4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段 1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1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1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美女 2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美女 3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美女 2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美女 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赵海璇 4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赵海璇 4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贺先生 1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3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沙 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齐总 4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荣荣 4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中国人节假日品消费堪比美国吗”,中国人勤俭的美名可能在春节期间的大肆挥霍中毁于一旦。但经过对比,尽管中国消费者春节平均每天挥霍掉87.5亿美元,比美国人日均节日消费多11.8亿美元,但美国人的假日季节延续两个月,简直就是一场购物马拉松,而中国人春节消费只能算是短跑冲刺,人均每天的消费也比美国人要少很多。英国等媒体在报道中国人海外消费时,也提到了中国国内还有很多“恐归族”,因为腰包不瘦少没有回家过年。
春节期间,英国《每日电讯报》还刊登文章说,中国游客猛增,让英国商店很快就将接受人民币。做这番预言的是牛津大学历史学者、《中国前进,国内外也在前进:中国消费者改变一切》、《中国制造:中国消费和创造》等书的作者卡尔·格特,他的研究结论是,中国人也想创立自己的具有国内外竞争力的品牌,但如果他们还无法在国内外范围内这样做时,自然而然地就会像收购沃尔沃那样买下越来越多的英美品牌,而中国游客在海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消费影响,将使人民币与美元、欧元和**一样,成为英国商店的常用货币。据格特观察,伦敦市中心邦德街的商店已经开始接受中国游客的人民币。
不过,未来10年,中国人节假日到海外扫货、狂购的风潮可能都不会减少。据里昂2月初公布的报告称,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国内外的品消费市场。但国外也有很多人对中国人把太多节日时间放在出国采购上感到不解,认为商品消费的刺激和出国欣赏古迹和美景的感觉没法比。正如英国人去美国旅游时,选择的是黄石公园或夏威夷海边,很少有人扎堆在梅西百货商店里。《卫报》近日在伦敦采访了一位王姓中国消费者,其为朋友买的手袋约合1.5万元人民币,相当于一个普通英国人一个月的工资。这让英国媒体惊叹中国人的“礼文化”正受到商业社会冲击,并可能成为滋生腐败的源头。
中国人在海外狂购的另一个原因是价格比国内便宜、品质好,而且没有假货的担忧。韩国媒体对中国人喜欢来韩国购物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韩国服装、化妆品物美价廉,尤其是韩国正规商铺内几乎没有假货,中国游客在韩国购物可以放心“血拼”。
德国《国内外报》10日还以“中国买空法国品店”为题报道说,春节意味着法国品销售又要创新高,中国人爱讲排场和威望,品正好代表这种特征。德国财经网分析说,中国人春节消费仍没有走出“非理性消费”的怪圈,过年时仍过度重视购物,很少重视文化活动。《德国金融时报》在议论中国人海外消费时说,随着中国多年来的高位经济增长,有购买力的中产阶层已经在这个人民共和国成长起来,他们在消费上也以西方口味为导向。为此,一些德国企业,为了迎合中国人“崇洋心态”,根本就不在中国生产。
张颐武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对国内外经济的影响这些年开始由生产转变为消费,这与当年“亚洲四小龙”在经济腾飞时的情况相似,但中国人口众多,消费能力提升后对国内外经济的拉动力会更明显,特别是中国内地二三线城市的居民也开始向欧美一线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靠拢。但他认为,中国人在海外“狂购”是一种炫耀性的消费,不够理性,还需要进行引导。
当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国内外第二大经济体时,中国的消费者也在取代日本消费者,担当国内外品消费的主力军。欧美一些少售业分析师已经直言中国游客是“新的日本人”。而日本人在谈及出手阔绰的中国游客时经常流露出怀旧的神情。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人就正如现在的中国人一样在国内外各地一掷千金,很多日本人给亲朋送礼时,“不买对的,只选贵的”。
那时,香港等地的店安排会日语的店员接待日本游客。泡沫经济破灭后,财大气粗的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也趋于简朴,亲朋之间也多送些油盐酱醋、购物券等实用的东西。同样,上世纪90年代,富裕起来的韩国人也经历过到国外“血拼”、“狂购”的阶段,但随着韩国人出国旅行和留学、出差的常态化,越来越多韩国人的消费观变得理性起来。
编辑点评:中国人购买东西时对品牌往往不惜重金,但在觉得商品不值或对遇到没听说过的品牌时却不愿掏钱,有时还不愿意**服务性的消费,比如小费。因此,他认为,当中国人在海外成为强有力的购买者时,海外商家应尊重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按照中国人的方式调整经营策略。
(责任编辑:化十)
上一篇:驰耐普 让您的汽车美起来 下一篇:加盟澳德巴克斯 圆您涨收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