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之称的北京
- 刘小姐 3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熊 4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吴鹏 3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 1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先生 2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石富生 3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韩云 4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2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4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1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3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姜林宝 2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 3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近日,北京市市长郭金龙近表示,在“十二五”期间,北京蓝天会更多,公园绿地会有较大幅度增加,交通会更畅通,成为一个更加适宜居住的美丽城市。作为一个北京的普通百姓,我们都盼望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早有“堵”之称的北京,交通状况一直饱受诟病,不过大家所听到的抱怨大多来自“有车一族”,因为这个群体相对社会地位较高,比较有话语权。事实上与400多万辆车子的使用者相比,在这个拥有1972万人口的大都市中,“无车一族”出行才是交通的主流,才是主政者应该关注的群体。但是他们对交通的感受与诉求,却往往很难传递出去。岁末年终,笔者亲身体验了一次“无车出行”,深刻感受到无车一族如何“心理添堵”的,突然明白“治堵”措施出台当日,人们人气高车子更重要的理由。
几天前,单位举行年会,因担心晚上回家无处停车,加之会场离家不算太远,便先行将车开回家停好,准备打车前往会场。不料绕着小区走了一大圈,耗时约十分钟,也没有见到一辆出租车的影子。这时心中有了个懊悔:应当自己开车去。考虑到节约时间,便决定“安步当车”,边走边拦车。时值晚高峰,走了大约1公里多,用时15分钟,身旁过往的出租车总共4辆,尽皆有客。打不着车,看来只有“走到底了”。这时第二次懊悔出来时没有自己开车。
过去大家对购车的理由仅仅理解为,“方便、快捷、舒适与体面”,这一天晚上的体验让我懂得了买车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理由。
打车不成,走路情况又如何?
没有贯通到底的人行道,便道时隐时现,两、三公里路程,中间必须“上山下乡”、“翻山越岭”,多次穿过交叉路段。在没有红绿灯的人行道口,面前连绵不的车流,竟没有一辆能略微减速慢行,为行人让道。
一边站在路边呼吸密集车流排出来的尾气,一边等候车辆稀少的机会。便道很窄,看着车流在身边不到1米的距离通过,心里突然害怕起来:与车子距离这么近,万一碰上一个“酒驾”,或者有一辆车子失控冲过来,岂不立刻就成了“轮下鬼”吗?这时第三次后悔没有开车出来,不过,此时考虑的已经不是“按时赶到”,也不是呼吸“肮脏空气”,而是迅速“逃离险境”。既然等候车子让行的奢望落空了,安全的办法,只能是和车子“拼个你死我活”了。
人们说,在北京出行,越是高峰时段,越是雨雪天气,越是打不着出租车。打车不行,乘坐公交如何?公共汽车和地铁一样,一是长时间不来车,而且很多线路到不了,二是和出租车一样,越是高峰时段,雨雪天气,越是等不着车。即使上了车,也是挤得前胸贴后背,像相声里说的“把人挤成照片”,人都失去了尊严,女性还得防范别有用心的人刻意的挤搡,天天如此,确实让人苦不堪言。
在人行道上穿行,行人也只能见缝插针,一步一看,在车流中找空子钻,所以既要大胆,又要心细,和车子斗智斗勇斗狠。而车子却会做出一副“决不让你”的姿态,猛行不减速,只有眼看要碰上行人时才会踩一脚刹车,胆小的行人见状只好站住让车子先行。有人说,今天在北京,在中国,通过人行道算得上一场“殊死的战斗”,诚则斯言!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汽车文化”。
在车子限行日,我也曾经选择过骑车出行,但同样没有贯通到底的自行车道,加上比汽车更不守规矩的电动自行车、三轮车,常常逆行迎面而来,且车速很高,躲都不知道往哪边躲,因为你不清楚它是从左还是从右过来。今天,像我这样的老人,在北京骑车出行也是很不安全的。再看看人行道上密布的盲道,就觉得十分滑稽可笑:连睁眼的人尚且不敢走的路,竟然让盲人去走,岂不是让他们去送死吗?
出租车关键的时候打不到,公共交通困难重重,步行、骑车又要历行艰险,你说,北京人出行不买车行吗?
城市,先是一种人居环境,车子是服务于人的,先要为人考虑。但现实情况却是,市政建设考虑的只是车子的畅通,行人的出行却很少顾及,既没有通畅的人行道,也没有贯通到底的自行车道,行人每天不得不提心吊胆地在汹涌的车流中穿行,连基本的人身安全都不能得到保护,怎么称得上“宜居”、“和谐”呢?
小编点评:“被买车”的北京人
(责任编辑:骞来)
上一篇:传统小三针简单款的**表 下一篇:格力打造空调业国内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