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乐福遭遇“四面楚歌”
- 张 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 2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苏先生 2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2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熊 1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3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吴鹏 1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 1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先生 4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石富生 2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韩云 2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4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3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1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3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山雨欲来风满楼”,家乐福一时“四面楚歌”。然而,“轰”倒家乐福并不意味着价格欺诈可以就此终结;也不意味着本土卖场可以借机攻城略地;更不意味着少供矛盾可以就此化解……一个更深刻的警示是,复制“家乐福模式”的本土企业是该思考的时候了,否则今日家乐福之悲剧就是他日的自己。
日前,家乐福因一连串的负面新闻而沦为众矢之的,声讨之声一浪高过一浪。关于大量进店费的讨伐,甚至引发一批供应商纷纷倒戈。继而家乐福方面传出消息,将关闭其在长春及绍兴的两家店面,这是自去年7月以来,家乐福在中国关闭的第6家门店。
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买家电到国美,买生活用品到家乐福,即使不买什么,也会习惯性地逛逛。类似国美、苏宁、家乐福、沃尔玛这样的大型超市,还能带来价格和质量上的安全感。尤其是过节,更会特意去看看当天的促销活动。
这就是渠道商在消费者生活中的位置,自然也是在供货商心里的分量。尽管家乐福的“进店费”让供货商“恨之入骨”,但也少有人会有魄力与其决裂,原因大抵也在于此。无法回避的是,扩张时期的中电卖场、百货商场以及超市普遍采用的都是“家乐福模式”。
“家乐福模式”是一种“低毛利,多收费”的创收模式,其毛利水平通常仅为10%-15%,这种创收模式的优点在于,超市在支持产品低价的同时,不必将大量精力投入到采购环节,从而能够实现短时间内门店和企业规模的快速跃升,并且还能帮助超市规避对营业税的征收。
权威人士透露,目前,卖场向供货商收取的费用有合同内和合同外两种。合同内收费主要为上架费、月返费、广告费、促销费、年节费、毛利补差等,通过合同形式表现出来。而合同外收费往往由合同内的收费项目“衍生”出来,如所谓的条码费、端头费,促销活动中的条幅、花篮、空飘、地贴、墙贴、灯箱、DM特别广告、人员管理等费用。
向家乐福供应速冻食品的某公司经理透露,条码费就是进店费,每个单品在每家门店需200**,“家乐福在北京有18家店,如果全部要进,(一个单品)就要向家乐福交3.6万元。如果不交,根本连店都进不了。”除此之外,家乐福新店开业要收取1万元的赞助费,每年合同续签都要交费,数额为1万元1个店。
家乐福店内的促销位,会以“堆头费”、“端头费”等名目收取相应的费用。收费的项目是在每年续签合同时就要确定的,当年有几个节日,节日做什么活动,做几次堆头,几次海报,全部都有明确的规定,一般是按单店来计算。
向家乐福供应洗涤用品的生产商抱怨,“问题在于,家乐福跟很多供货商都签订了这样的合同,比如一年签10次堆头、10次海报。到节日到来的时候,即使排不上,也要按照已经履行的合同扣款。”“如果不做促销,家乐福还有末位淘汰制度,一类产品3个月清理一次,销售不好的淘汰掉。”
中国商业联合会少供调解平台组委会副主任姚文华表示,目前渠道商除了正常的销售扣点外,还有多达几十种费用。“紧要的是这些费用加到一起甚至达到了销售总额的40%以上。我认为15%-20%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
据了解,目前中国卖场少售业的创收模式,除了家乐福模式外,还存在另外两种:其一是以美国沃尔玛为代表的“低价格、较高毛利”模式,沃尔玛以绕过供应商直接向厂家采购的方式,压缩了中间成本,从而在支持低价的同时,也使综合毛利率处于25%以上的较高水平。
其二是以日本超市“7-11”和为代表的“较高价格,高毛利”模式,通过走精品路线,以质取胜,形成相对稳定的中精心打造客户群,使毛利率往往处于30%以上的高水平。
国美的扩张速度是国内卖场的一个缩影,1987年,国美电器只是北京一家以经营各类家用电器为主的不足100平方米的小店,而截至去年9月底的数据,国美店面已达1255家。对于复制“家乐福模式”的企业来说,开新店是一种“类金融”的投资。
每一家店铺的开张,就类似于一次只不赔的投资,供货商只要“铺货”,就得先行交付进店费等一系列费用,本来用作维持卖场运转的通道费早已很过腰包不瘦,异化成了终端卖场开店、创收的主要财源。
一位某大型连锁便利店工作人员证实,现在很多便利店的扩张基本不需要自掏腰包,都是企业买单。比如,新开一家店铺,房租、装修、水电、设备大约需要20万元左右的费用,以6位员工,每人每月150**的工资计算,个月的工资大概需要1万元,也就是,新便利店的总投入大概21万元。然而,一个中等的便利店大约有400种产品,每种产品交50**的进店费,就可以达到20万元,店庆费、堆头费等杂七杂八的收费,就是直接的创收。
在国外,“家乐福模式”主要是“吃差价”,即通过扩大网点规模和提高销售规模,逼迫供应商降低采购价格,通过压缩成本和费用,获取采购价与少售价差价以达到创收的目的。在中国,国美、苏宁等卖场在兼顾“吃差价”的基础上,更强调“吃供应商”。
卖场与消费者之间进行的是现金交易,而卖场与供货商之间采用延期付款,由此,国美、苏宁这类大卖场就犹如银行吸储一样,吸纳众多供应商的资金,账面上长期存在大量浮动现金,并通过滚动的方式供自己长期使用。
另一个侧面的印证事实是,财务数据显示,国美、苏宁的债务主要为短期负债,没有长期负债。而在短期债务中,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又是债务的主体,应付账款一般延期3-4月,采用应付票据方式,货款可延期到6月后。显然,这些卖场实际利息的负债远远低于其实际流动负债。
“规模扩张——销售规模提升带来账面浮存现金——占用供应商资金用于规模扩张或转作他用——进一步规模扩张提升少售渠道价值带来更多账面浮存现金”,在这样的资金循环体系里,渠道商不断提高了其渠道终端的市场影响力,进而又在此基础上,要挟供应商加大奖励力度和交纳更多的通道费。不少国内外性连锁超市进入中国后,也入乡随俗,开始依赖征收渠道费用来实现创收和扩张。
2008年6月,某的外资连锁企业因索贿被供应商告上法院,**撕破了蒙在中国少售商与供应商之间的“遮羞布”。该企业的8名员工因受贿获刑,分别被判处1至5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而在业内,这不过是属于“行规”的一种正常行为。
有一个大的背景不容忽视:当下家乐福在国内外多国均面临危机,2009年宣布退出俄罗斯市场,2010年黯然离开日本市场,宣布转让在葡萄牙的524家少售店……家乐福模式,靠强势挤压供货商腰包不瘦为自己加油、输血的创收方式,已经在成熟的市场上连连溃败。
在中国,供货商对于渠道商的“盘剥”敢怒不敢言,支撑点是渠道商掌控着带有垄断特性的渠道资源。中国制造业发达,服务业落后,供货商有求于大型少售商,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渠道资源的垄断者可以肆无忌惮。
经济学郎咸平就此公开表示,家乐福对渠道腰包不瘦高度依赖的创收模式,让国内的少售业都纷纷效仿,这是一种目光非常短浅的做法,因为这会使国内少售业脱离根本的创收模式。商家放弃市场研究,放弃内部管理和成本控制,会导致全行业经营能力的全面退化。
对于供应商而言,大小卖场的盘剥与压榨,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一把悬在心头的利剑。2009年,家乐福竞争对手沃尔玛一年开店50家,特别是在二三线城市,其开店总数已经达到160多家,而家乐福是150多家。一位与家乐福合作多年的供应商道出了玄机,供货商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已经付出了大量的通道费,因此在一些新开辟的弱势市场,不愿意再给予家乐福过多支持。
九三粮油工业集团、中粮集团、康师傅集团等企业纷纷与家乐福“翻脸”,一些企业甚至喊出“沃尔玛开到哪里,我们做到哪里;家乐福开到哪里,我们就撤到哪里”。部分制造业供应商干脆宁愿低价对外出口,也不愿与国内商家打交道……这都是前车之鉴。
大卖场未来的竞争还来自企业的自建渠道。以格力电器为典型,与国美决裂之后,格力依靠自身出众的技术优势与服务效率,短短几年间,2000多家格力电器专卖店遍布各省市各城市。格兰仕选择了在一线市场加强与国美、苏宁等大卖场合作的同时,与各地经销商联合成立全资销售子公司,扎根三四线市场,降低了对国美等卖场的依赖。一些难以承担自建渠道压力的企业,办起了自家的网上商城。
究其实,渠道商与供货商之间应该是一种良性的博弈关系,应该是一种利益的平衡,而非一方对另一方的强势和压榨。如何改善与供货商的紧张关系,让渠道商和供货商的关系回到唇齿相依的伙伴关系,对于“家乐福模式”的复制者们,是眼下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
国美、苏宁这种资金内部循环体系同样值得隐忧。其只有不断强化自身的渠道价值,才能维持资金的循环,而构成渠道价值的核心要素中的任何一个因素一旦出现问题,都有可能让大楼瞬间倾倒。比如,在房产方面的投资,一旦地产风险出现,对整个内部循环体系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品牌营销导师李光斗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入场费无异于坐地收钱,扣点就像是雁过拔毛,让中小企业不堪重负。而中小企业中,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是企业。”如何让中小企业在卖场中有一席之地,是政府和企业共同的职责。
编辑点评:家乐福因一连串的负面新闻而沦为众矢之的,声讨之声一浪高过一浪。关于大量进店费的讨伐,甚至引发一批供应商纷纷倒戈。
(责任编辑:少帅)
上一篇:万得城“落井下石”拉拢客户 下一篇:西利亚饰品连锁 品质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