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开始理性化消费
- 李芳 1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 4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高 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依萌 1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阿锦 2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敏君 1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杨洋 2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梁泳麒 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聂天乐 3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聂天乐 2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谭先生 4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吕雪燕 2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 1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 4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蒋京津 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蒋京津 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
批发通路的角色在中国一直占有着重要角色,而制造商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制造商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机会,就必须联合通路,促进批发商和经销商积很性,而现今制造商一直都在对渠道的掌控力度方面加强。
在市场上,“消费者是上帝”。无论厂商如何精明,他们终都必须通过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来实现自己的增加收入,否则,厂商只剩下死路一条。
既然消费者在整个市场中起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市场上的组成部分——制造商、批发商、经销商都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满足消费者未被满足的消费需求为自己的目的。
问题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消费者的消费取向越来越成熟,消费心理日益理性化,与批发商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大。批发商开始慢慢离开消费者的视线中心。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中国消费者普遍有“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心理,批发商并不像经销商般直接与消费者接触,因此,批发商对消费者而言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或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反之,经销商每天都与消费者直接接触,消费者有自己的切身感受,并认可经销商,批发商的“脱离群众”路线终造成了消费者“抛弃”批发商而选择经销商的结局。
其次,批发商由于长期处于流通领域的主流位置,投入小而产出大,因此逐渐养成了一种“狂妄自大”的作风,认为消费者、经销商应该求着他们,把他们当“大爷”看待。这种很端错误的心理使得他们在经营过程中,妄自称大,提供劣质服务。消费者则追求更高享受的物质和生活水平,对批发商的这种劣质服务非常反感,终的结果必然是消费者选择与批发商“分手”。
再次,消费者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使得中国市场经济提前进入“品牌消费时代”,消费者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必然要求追求更高的消费需求。这时品牌就开始显示威力。“品牌”既指消费者购买的产品的“度”,同时还指消费者选购产品的场所的“品牌”,即通常意义上的“商业品牌”。很显然,经销商的“商业品牌”要明显优于批发商的“商业品牌”;更何况,批发商经营的产品给消费者更多的感受是“低档次、大众化”的产品,不符合新时期消费者的需求欲望。
小编点评
现今的市场经济有很多大的国内外企业的进入,市场竞争手段也有所显著提高,制造商一直不断地在强调终端销售。渠道口号被商家叫的很响亮,“渠道为王、决胜终端”已是市场营销的“制胜方法”,营销改革方向就是减少中间层(批发商层次)、节约营销成本、自建营销渠道、实施密集分销。
(责任编辑:佳佳)
上一篇:经销商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 下一篇:蝶恋花打造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