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国内外化怪圈如何破解
- 蒋京津 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蒋京津 3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耿 3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燕小姐 4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燕小姐 4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先生 1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世亿 3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苗馨月 4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老师 2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呼唤 1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媾艾史 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媾艾史 4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媾艾史 3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晓丹 4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键 2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胡丁凡 1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华为面对的是有着成熟法律体系、复杂的商业利益和激烈政治斗争的美国等发达和地区。在美国人的传统概念里,商业就是政治,从来就没有所谓的单纯商业行为。这种文化根深蒂固,这也是美国设立秘密行政机构CFIUS、专门对商业交易进行安全评估的缘由之一,这更导致CFIUS总是以先入为主的方式审查一些商业案件。
2月19日晚,华为宣布将放弃收购美国3Leaf Systems(以下简称3Leaf公司)。
2010年5月,华为出资200万美元收购了美国3Leaf公司的部分资产。2010年11月,华为将此收购案上报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2011年2月11日,华为接到了该委员会的通知,建议其撤回收购3Leaf特定资产交易的申请。当时,华为拒接受这一建议。
按照美国的相关规定,如果华为拒接受这一建议,需要美国总统在15天内作出终裁决。其间,有五位美国众议员联名致信奥巴马政府,称华为收购3Leaf Systems将对美国的计算机网络构成威胁。2月19日晚,华为表示妥协,宣布放弃该项收购。
2008年3月,贝恩资本与华为试图联合收购美国3Com公司,但也是因未通过CFIUS的审查而终失败。
一直在国内外化征途上攻城略地的华为,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
当商业遭遇政治
创始人任正非是转业军人,因此,海外传闻华为有军方背景。
实际上,在2002年左右,华为在美国也收购了几家小的技术公司,当时的收购非常顺利。但为什么现在却变得非常曲折了?因为那时候的华为还是一个不为美国主流社会关注的小公司,美国同行还没将华为当作自己的对手。今天的华为,已经跃居国内外行业第二,美国当然会非常慎重对待了。
除了上述文化背景的因素外,可能阻止华为在美收购的因素还有另外几个:美国本土的商业机构——华为的竞争对手,如思科等等,眼看华为打到了自家门口,不采取一些措施显然是不明智的。这是商业层面的竞争;其次,是美国复杂而严谨的法律体系。美国对海外资本在本国的收购非常谨慎,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敏感的、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和公司,即使非常小的收购,也会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反复论证,详细核查,一旦觉得可能对美国利益造成损害,或者潜在损害,就有可能投反对票;第三,政治层面,美国两党的斗争非常激烈,执政党都不希望在自己任上犯错,尤其是在对待中美关系这个异常敏感的问题上。即使商业和法律层面找不出阻止华为收购美国公司的理由,但如果出于保守的心理,也会投反对票。
因此,上述收购是华为一家公司与美国庞大的商业体系的较力,是华为的商业行为与美国复杂的政治关系的比拼。在华为明显处于弱势的情况下,收购失败是必然的。
缺乏专职技巧
华为收购3Leaf公司的失败,从华为方面的操作来看,明显对此次收购可能遇到的风险缺乏充分的评估,这实质上是缺乏跨国并购的专职和技巧。
涉及金额区区200万美金的收购,对于华为这么大的规模的公司而言,显然不算是沉重负担;而对于美国那么庞大的企业群体来说,3Leaf公司也只是九牛一毛。因此,华为高层对此次收购案思想上或许并不十分重视,表现在操作层面是对此次收购可能面临的风险缺乏全方位的深入的评估,对收购的步骤更缺乏科学合理的安排。
如果华为在前期的评估中,能够预测到可能遭遇来自美国某些方面的抵制,就可以采取很多变通的办法处理。比如,可以先收购3Leaf公司小部分股权,根据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反映,决定是进是退,这种试探性做法,既可以避免引发CFIUS过多关注,也可以让华为不至于过于被动。
显然,华为事先很可能根本就没有预测到这项收购会遭遇CFIUS的阻止。如果是次在美国收购,华为不能预测到这样的结果还可以让人理解,但这已经不是次了,因此,作为一家成熟的跨国公司,华为应该而且必须预测到该项收购可能面临的所有风险。
此外,3Leaf 公司也可以先到中国设立公司,将核心资产和技术转移到中国,华为直接收购3Leaf的中国公司。显然,这种收购在中国先行的体制中是不费吹灰之力的。这样,3Leaf就可以金蝉脱壳。
(责任编辑:化十)
上一篇:华为排名TD手机市场前三甲 下一篇:中移动瞄准精心打造TD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