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美德需经济激励
- 辉 1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辉 1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周 1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周先生 4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1 3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顾嘉乐 3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顾嘉乐 1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刁先生 4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刁先生 2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 1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 4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 3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宁 3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嘻嘻 4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期望值 3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陈总 2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应当为那些致力于采用环保新技术厂商、为那些购买节油环保“高价”车的车主提供补贴,他们抵受市场诱惑的“错误”选择为环保做出了大贡献。
舆论正向我们灌注贯注这种GDP理性,好比近有业界媒体以为TSI+DSG是技术冒进,他们以为市场博弈的结果是那些缺乏技术含量的日系车、韩系车比较成功。
少数厂商凭借轻质化、节能动力总成以及跳高材料可回收实现了低油耗、低排放、低资源消耗的产品提高,但遗憾的是针对这类高技术产品的少数舆论却是在引导人们盘算节省的燃油是否能抵消购车养车本钱增加。
过去10年,中国汽车完成了从200万辆到2000万辆的井喷式增长,中国也成为国内外大新车市场,但从产品的技术水平来看仍旧低于发达。毫无疑问,追求低碳排放是有本钱的,但假如这个本钱不能转化为品牌的上风,劣币就会驱逐良币——那些采用环保技术、制定严格车辆保养划定的厂商会背上技术冒进、增加消费者负担的恶名,而那些低价推销过期技术、降低保养要求的厂商则能取得市场的成功。为了照顾中国的自主品牌车企,政府在晋升排放尺度方面落后于欧美日等,这种为GDP牺牲环境的做法确实换来了自主品牌近年来接近50%的市场份额,但下一个10年我们是否还要为这种GDP理性牺牲环境呢?
这种舆论导向会使得市场泛起逆向选择——越是采用过期技术、高污染材料的厂商越有降低产品本钱和价格的空间,但结果是每个人都为此付出健康的代价。
小编点评:归根到底,这是由于空气、道路交通是公共产品,谁多污染点、谁多据有都不用多付钱——这就是经济学“公地悲剧”的中国汽车版。
(责任编辑:骞来)
上一篇:网上家电商城战事再起 下一篇:等离子电视有望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