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电双雄品牌渠道现隐忧
- 段 2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3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美女 2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美女 1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美女 3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美女 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赵海璇 3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赵海璇 4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贺先生 4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3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沙 3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齐总 2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荣荣 2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薛 3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15241886937 3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在中电市场上,来自韩国的三星、LG是个后来者,不过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中,韩国双雄却在中国面对一群日本企业的围剿、多家欧美企业的包抄中通过多场“地反击战”,成功胜出成为市场上增长速度快、发展势头猛的外资家电企业,还成功创造“外资化品牌+本土化营销”的商业路径,将“外资品牌的标签、工业设计的外衣、本地制造的成本、差异多变的营销”等多项因素整合后,开创了一条有别于其它外资企业的新模式。
“一看牌子是外资、二看外观蛮漂亮、三看价格也不贵、四看功能还不错。”这是韩电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或许也是韩国双雄(三星、LG)在中国快速崛起的根源。
日前,《中国企业报》通过对近20年中电业市场竞争的解读发现,韩电双雄,既不同于日企一贯以来的“保守谨慎”风格,又不同中企习惯的“价格战配规模战”风格,亦有别于欧美企业的“空降兵+职业经理人团队”的风格,既带有日本企业占据产业链上游的商业智慧,又具备中国企业的灵活多变营销水平,还拥有欧美企业的现代制度下的本土化职业经理人授权,终成就了韩国双雄在国内外市场的扩张。
近年来在中电业步入产业升级的浪潮中,两大韩国企业的市场弊端也不断出现:出于过分讨好市场和消费者的产品策略,忽视了对产品质量的一贯坚守;出于商业利益的需要,主动挑起一些非理性竞争和概念战;出于市场份额争夺的需求,出现了不断调整产品市场售价造成了消费者信任降低,这些都为韩国双雄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带来隐忧。
分别于1992年、1993年进入中国的三星、LG,当时面临着复杂的市场格局,一边是日本企业已凭借“先入为主”优势树立了很高的品牌和市场门槛,另一边是获得了积累后的中国本土企业正蓄势待发,还有欧美企业也加快了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重压之下,两家韩国企业并未抱团取暖,而是开展了一轮轮“双雄竞赛”,提升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灵活属性和顽强竞争力。
从彩电、手机,到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脑,进军中国市场不久的三星、LG,便撒开网实施产品多元化扩张。不过,与目前“三星、LG已成为国内外、第二大电视机制造商,第二、第三大手机制造商”所不同的是,近年来在中国市场上,LG、三星虽然一度跻身彩电、空调、微波炉等产业领域的领跑者地位,但终仍然扮演着市场跟随者的角色。
近年来,LG逐步退出了空调为代表的白电主流市场,而三星却要加大在上述市场的投入力度。在黑电领域,三星与LG被指为中国企业3D电视概念战的幕后主角,挑起了不闪式与快门式技术的相互攻击。与日企在传统白电市场退守关键少部件和商业市场不同的是,两家韩国企业却希望在彩电领域从液晶屏到液晶电视的全产业链通吃。
“出色的尾随者”,被认为是三星、LG在中国崛起的重要因素。1969年,三星成立时只是为三洋制造廉价的12英寸黑白电视的贴牌厂。随着长时间代工过程中核心技术的掌握,三星开始从拷版战略向模仿战略迈进。之后,三星又通过收购高技术企业并与拥有重量级技术的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共享技术的方式紧跟技术行业实力品牌,进入产业链上游。近年来,因问题苹果正与三星无休止的诉讼,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讥讽三星为“学人精”,华硕董事长施崇棠则形容其为“复制后,再把你宰掉”。
“广阔的国内外化视野”,则为韩国双难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从上世纪80年代的国内外化浪潮中,在韩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三星、LG有策略地开拓了海外市场。当年,三星和LG率先开拓了欧美日等一线市场,并通过好的品质和时尚的外观设计打响品牌度。借助一线市场的成功,韩国双雄再借助生产基地方式拓展中国等二三线市场。
解读韩电双雄的强势崛起,不得不提及韩国特有的“财阀经济”。多年以来,政府产业引导和经济援助,加上企业在市场上的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对韩国生产和资本的高度垄断,不少财阀型企业跻身于国内外级大企业之列。
不过,作为由家族控制的核心企业,通过法人持股的方式占有其他企业的韩国财阀集团化模式,通过实行多元化经营涵盖、第二、第三产业,相互之间不订购原材料、少部件,甚至建筑、运输、销售也要自主经营。值得警惕的是,财阀的投资资金主要不是靠腰包不瘦积累和**发行,而是靠举债,造成企业的资本负债率非常高。
编辑点评:当年,三星和LG率先开拓了欧美日等一线市场,并通过好的品质和时尚的外观设计打响品牌度。借助一线市场的成功,韩国双雄再借助生产基地方式拓展中国等二三线市场。
(责任编辑:少帅)
上一篇:家电延保盛行且“猫腻”众多 下一篇:智能电视操作系统被外企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