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思维、思考是企业生存之道
- 张志龙 1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郑 3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先生 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先生 3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先生 1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史金升 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钟敏君 2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焦启禹 1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黄 4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 2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娜 4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健龙 3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2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吴奶奶 2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段 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3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时光匆匆,世事复杂,市场多变,竞争紧逼。在这种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短兵相接,刺刀见红,多数企业可能考虑的是眼下如何渡过难关,如何摆脱困境,如何打败对手,如何创收更多,如何站稳脚跟,以求得生存之安,这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竞争的需要。但是,我研究企业未来生存管理不仅仅如此,这种(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为生存而斗争的活法,就如同人每天的衣食住行一样,只需依程序而行,依需要而定,做到缺什么找什么,少什么补什么,无需深谋远虑。虽然企业每时每刻都要面对市场竞争的威胁,企业生存是一个很迫近的问题;可大多数企业不光想眼下能生存下来,而且还想活得更久一点,更有志者想做百年老店的典范,基于这样的活法,企业生存又是一个很长远的问题。
在我看来,企业生存并不完全是活长活短的寿命追求,根本的是如何选择自己的活法,如何使企业活得更有意义,就是如何立“市”、如何处世。我曾提出企业未来生存的三重境界:适者生存、基本生存和核心生存。适者生存对应的是企业的环境生存状态,主要针对企业能否活得下的问题,此为企(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业未来生存的境界;基本生存对应的是企业的物质生存状态,主要针对企业能否活得好的问题,此为企业未来生存的第二境界;核心生存对应的是企业的精神生存状态,主要针对企业能否活得久的问题,此为企业未来生存的第三境界。在生存问题上,无论企业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在付诸行动之前都应该好好思量一下。
现代经济社会虽然远离了战争的血腥,但竞争之激烈、残酷,不亚于敌我之间的生死决斗。尽管我们在努力追求一种共生共存的和谐境界,尽管我们也在不断创造一种竞合的非少博弈氛围,但市场之于企业的选择仍然残酷无情,企业有生有死,与人的生老病死一样是不可避免的。认清了这一规律,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所有企业的所有行为(或者作为)都是围绕生存——这一人类千古恒定(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的命题而展开的。企业生存观和人生观一样,是一门具体的哲学,积很的生存观可以使企业活得下,活得好,活得久;消很的生存观就是如何使企业苟延残喘,死得慢一些,尽努力拖延死亡时间。两种生存观尽管态度不一样,但为了企业生存这一目标是一致的。对企业来说,生存博弈就像一盘正下着的棋,下得好就可以持续下下去,下得不好就可能马上收场。
我很欣赏《大学》开篇的一段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是说,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境界。一个人(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先要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才能有确定的志向。有确定的志向,然后才能心静,心静然后才能安稳,安稳然后才能思虑,思虑然后才能达到善的境界。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终止,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于“道”了。
事物不断变化是铁的法则,如何适应变化,应对变化,或者说企业具备多大的应变能力,将决定企业未来生存命运。《大学》中所说的 “道”就是规律,遵循规律,忠于规律,是企业未来生存管理的奠基石,也是企业走向未来的根本。客观规律包括市场规律、社会规律、环境规律、资源规(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律以及人文规律等等,规律是颠簸不破的真理,企业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无情惩罚。
(责任编辑:zhangmai)
上一篇:分析企业如何吸引战略投资者 下一篇:中小企业行业实力品牌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