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战争”周鸿祎的三大战役
您可能感兴趣的项目78%用户关注的赚钱项目
- 刘小姐 2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熊 3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3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吴鹏 3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 4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先生 4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石富生 1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韩云 2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2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1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2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1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3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姜林宝 4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 2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周鸿祎的办公室摆放着一套近300万元人民币的音响设备,拍照前,他叮嘱摄影师不要碰到它
在中国互联网的国内外里,周鸿祎是个人物:他和李彦宏抢过生意打过官司、和马云相互“封杀”对方、抢过丁磊的地盘、连杨致远都亲自给VC写信说不要投资给他、和管网站注册报备的CNNIC干过仗,现在则让互联网安全同行寝食难安,口口声声要学习马化腾的“高明经验”、却又时时盯着对方的脚步。
他起初是国企的项目经理,然后创业,被跨国公司收购又当了中国区CEO,入职过国内外VC巨头、干过天使投资人,再创业成就国内第二大客户端互联网企业。
不甘于低调,这个小个子湖北男人有着一张记者喜欢、下属头疼的嘴,当你坐在他的面前,就像是面对一架永不停息的机关枪,留下的只是一地弹壳。
他还不是中国互联网成功的企业家,但一定是能折腾的。今天,他的360系被视为市场上潜力的待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我有过10亿美元的教训”,百度现在已经垄断了国内70%以上的搜索市场,而当年周鸿祎的3721和百度市场份额差不多,而且在市场渠道建设上还出众对手。
李彦宏一统江湖,成就一番伟业。
“你想想百度现在的市值,而3721已经消失了,这就是10亿美元的教训。”说这话时他已经足够平静。
3721时代的混战
先从一个寒假说起。研三寒假的大年初一(周回忆:谁知道具体初几呢?看了有的人自传,我真是佩服,怎么什么日子都能记得那么清楚呢?)周鸿祎在西安交大的宿舍里辗转反侧,干了两个公司都失败了,下一步怎么走?是去银行、国企还是到南方淘金?
一个在方正的师兄告诉他:来我们这里吧,毕竟是软件行业老大。(现在,这个师兄就在周的公司工作。)
周鸿祎想了想,有道理,我得去大公司见识,不能把自己搞得跟土鳖一样。很多年后,他说我到了中关村,来到了中国IT业的圣地,这一步改变了整个人生。
普通程序员电脑配置2M内存,部门经理能到4M,周鸿祎觉得不够用,就自己花6000块人民币攒一台电脑,扛着去上班。
“我自己花钱配电脑为工作,有什么不好,但有人就说你这就是拉风。”他忿忿不平。他确实是一个干活的好手,从程序员到项目主管、部门经理、事业部总经理,做到方正研发中心副主任。他自称“我是方正的程序员”,还不带之一。
在方正,他接触了互联网,还组织开发了款拥有自主版权的小本互联网软件——飞扬电子邮件系统。
周鸿祎觉得时机到了,做中文网址成了他的创业方向,就是在浏览器上直接输入中文就能链接到想要的网址。
他说:“当时哪有这种理念,公司给你投一个公司,你还占股。只是希望公司给我点钱,让我再招一些人。干成算公司的,公司看着给我奖励。我需要把这事做成,我需要去改变互联网,但是公司不认可,我只能离开。”
1998年10月,周鸿祎成立了国风因特软件有限公司,网站名叫3721——不管3721,你都能找到想要的。
现在回想,3721的推广真是暗合中国国情——人民战争。大规模的人力推广,居然也成就了一番互联网事业。
当时互联网还没大规模普及,中文网址好多人都在做,渠道是所有人头疼的问题。强势的周不喜欢把自己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他选择了自建渠道加小区域代理的策略。
专项互联网观察家林军是这么描述当年周推广的劲头:周鸿祎亲自杀到一线去招募代理商,把重点放在中国发达的区域: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福建、广东潮汕等地区,这是中小企业聚集密集的地区。经常一天跑三四个地方,比如,一早从北京出发,中午飞到福州,忙完后下午赶到石狮,晚上和代理商谈完事情后,第二天一早坐车到厦门,基本上是连轴转。
周的酒量不错,经常和代理商们喝得七少八落,这种草根创业豪情相当打动地方上的代理商。
为了拉动销售,周鸿祎干脆让代理商组织客户搞会议营销。他口才好,很有煽动性,能把一个互联网新生事物讲得风生水起,客户的银子哗哗就跟着下单了。
代理商担心客户今年交钱订了服务,明年续费直接找到3721总部就不到钱。周为了稳定队伍,宣布续费也交给代理商,而且明令给业务员一成提成,直接调动推广热情。
一切都似乎越来越好,两个厉害的竞争对手随即杀了出来,一个是CNNIC,一个是百度。
CNNIC全称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带有官方色彩。CNNIC也开始推广其主导的中文域名,与已经扎根且活力十足的3721相比,已经很难赶上,于是想收编3721.
周鸿祎也有投靠之心,但对方条件开出来之后傻眼了:技术、注册系统、源代码交出,营运费由自己出,得到只是5年的特许经营权,还要分回去很大一部分,貌似成了CNNIC总代理。
这不是周所能容忍的,他开始叫板毛伟(CNNIC主任)。这倒也能看出周鸿祎的性格:不低头,血战到底。
周鸿祎有着不错的媒体缘,他敢说,而且有料,让记者们很喜欢他。这事情被描述成了一个官商不分的机构抢占草根互联网公司利益的故事。
官司打到了信息产业部,却不了了之。周算是赢得了这场战斗,2002年,3721的销售额达到2亿元,毛利有6000万元,风头一时无两。
另一个对手也开始发力,差不多同时和3721创立的百度。
不同的是,这一次两家争夺的是浏览器的插件。差不多一厘米高的地方,一时间多少互联网公司打得头破血流。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几年前在IE浏览器一统天下的日子里,上网时总会遇到奇奇怪怪的提示要装某个搜索插件,安装后浏览器就彻底被绑架了。有时甚至莫名其妙地就被安装了,删不掉也清不了。
这种插件,后来被媒体定性为“流氓软件”,周鸿祎也因个做而被称为始作俑者。对于“流氓软件之父”的头衔,周鸿祎今天的态度是:“这是3721的一大污点,我认账,但我不能接受是主观上去害客户。”
激烈的斗争发生在3721和百度之间,占据这个客户端,就意味着流量、客户和收入。
周和很多共享软件商合作,让用户在安装时就被迫装了插件,而百度也开始效仿。演变到两家公司产品相互卸载的程度。
惨烈时,百度和3721对簿公堂,甚至官司打完出了法院,两家公司CEO还相互比划着要切磋切磋,差点发生武斗。
相比人民战争式的渠道,百度越来越展现出技术上的优势(网页搜索),另一个搜索巨人Google开始敲打中国的大门。
下一步怎么办?
Yahoo伸出了手。
再战雅虎中国,黯然离去
2003年,雅虎整合业务,把搜索作为主要着力点,开始和Google全面拼争。
在中国市场,雅虎想通过并购尽快发力,可选择对象包括百度和3721.以当时的眼光看,3721很不错:拥有45万个中小企业客户,这可是在互联网商业里有价值的资源。3721要价1.2亿美元,比百度低3000万,还不谋求单独上市。
对于周鸿祎来说,和雅虎的合作意味着傍上了大树。在和百度的缠斗中,他获得技术、品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004年3月22日,周鸿祎正式出任雅虎中国总裁。从一个创业者到打工者,周回忆:“由于过度竞争,我忽略了用户。这还不是致命的,把名弄坏了其实是有机会矫正的。我太想做网页搜索,太着急,正好碰上雅虎。雅虎诱惑说有能跟Google相匹敌的搜索技术,结果我们当了小白鼠。 2003年的雅虎还是互联网,当时想如果能跟雅虎拼到一起,用雅虎的资金、品牌和技术,再加上我的渠道、客户端和运作能力。我们不仅能灭了百度,把Google都能给灭了,所以就加入了豪门。”
3721卖了1.2亿美元,雅虎先给了一半,剩下的能不能拿到要看周的业绩。从一开始,周鸿祎就面临着巨大的业绩压力,而他的种种做法既让人耳目一新又毁誉参半。
雅虎开创了“门户”概念,但周鸿祎关注的是房产、汽车、娱乐等面向白领的内容,而且把重点放在了邮箱和搜索上。
他率先在中国把电子邮箱推广到G时代,一把旺烧到了网易门前。此前,网易凭借邮箱技术独步中国,拥有多的用户,如果扩容势必成本飞升。
除了扩容,周还向联众、当当等多家网站提供以各家品牌为地址的1G邮箱服务。没有要品牌,而是拿到众多客户,更给网易频频施压。
周鸿祎迅速拿下了中国邮箱市场第二的位置,更将除网易之外的邮箱迅速边缘化。
他还推出“一搜”这个独立搜索品牌,主打MP3搜索,号称 “中国的娱乐音乐搜索”。一搜加上雅虎的搜索量,跟百度相差不大,胜过当时的Google.
再加上已经做得很成功的网络实名业务,年,周鸿祎达到了合同要求,但亮丽的业绩掩盖不住矛盾的滋生。
周鸿祎评价自己更适合带创业期的公司,气质使然。公司合并历来难的就是文化融合, 3721是一个创业期公司,而雅虎中国在他看来已经沾染上浓厚的跨国公司官僚气。
他把原来200多人的3721队伍全部带到了新东家,而雅虎中国当时才不过50人左右,还整体搬到了3721所在的和乔大厦。
这在外界看来,反倒像是3721收购了雅虎中国。
他推广“奋进,向前,快速行动”的创业文化,把手下拉到三亚搞团队活动,用中国的方法——喝酒,而且是当年陪代理商喝酒的那种,以至醉酒掉进游泳池摔掉两颗门牙。
他在做一搜时,没有得到总部的同意,结果直接从3721拿钱,也被默许了。
新举措在雅虎总部看来是离经叛道,而业绩让杨致远们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矛盾在年底谈判中终于激化,周认为要想大回报就必须大投入,而不能只是靠雅虎中国自身的资金。
周提出了两个方案:收购金额不变,长线的邮箱和搜索业务总部再拨钱;或者协议提前结束,雅虎拿出一笔比当初协议低的金额,双方友好分手。
雅虎的回复是:周和他的团队留下,以收购金额原价为标准支付周鸿祎股权所得。周不认同,因为这相当于买团队,而牺牲投资者的利益。他的做法得到了VC圈的一片好评。
他和IDG VC投资合伙人王功权是好朋友。王功权是 “万通六君子”之一,曾代表IDG VC投资了3721.直到今天,桀骜不驯的周鸿祎仍然认为王功权是影响自己深的人。
,周和雅虎彻底谈崩,于2005年8月31日离职。
现在的周鸿祎仍不肯掩饰对雅虎的不满,他的评价是:“规范的管理和创新是不矛盾的,要追求管理的必要性,不要追求管理的充分性。你看今天有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大了,上市之后,我不说名字,就显得比较臃肿。有的企业像网易、QQ,公司很大,还是能在很多领域保持积很地进取。
今天我认为上帝已经惩罚了(雅虎)这家公司,他的股东损失很大,公司很多人都去了微软、谷歌。企业都是被自己打败的,自己做了错误决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