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对“新能源过剩论”调控 多晶硅等行业获松绑
您可能感兴趣的项目78%用户关注的赚钱项目
- 安 2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明高胜 3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辛生 1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卢先生 3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xu 4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徐 3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朱先生 1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朱先生 3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 1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 1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陈坤 2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丽 3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丽 2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杨凤 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 2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先生 4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中国众多的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生产企业可以松口气了。因为中国政府未来针对这两个行业的调控政策,远没有此前预料的那么严厉。
2009年9月26日,下发38号文,将多晶硅和风电设备,与钢铁、煤化工等行业一并点名,认为产能明显过剩,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需要及时调控。
当时,一股投资的热潮也正在上述两个行业兴起。在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的作用下,经济危机中找不到出路的万亿资金,化作PE、VC等形式涌进了多晶硅和风电设备领域。
12月30日,针对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的产能过剩情况,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对本报记者表示,2009年中国太阳能生产还需要2.5万-3万吨多晶硅。中国企业能生产1.5万吨左右,还有近50%需要进口。
对于风电设备,史立山表示,要严格控制产能的低水平扩张。史立山说,我们现在已经批量生产1.5兆瓦的风电设备,以后主要鼓励成本更低的3兆瓦、5兆瓦的风电设备。
这是中国政府2009年9月调控产能过剩以来,中国政府官员对“新能源过剩论”松绑。
调控政策走向
事实上,自下发38号文以来,对新能源产能究竟过剩还是不过剩,业内一直存在争议。2009年11月以来,相关部门和先后数次进行调研摸底,试图弄清产能过剩的真实状况。
参与调研的一位导师对本报透露,调研形成了新的报告,报告认为,今后政策对新能源的发展依然是引导为主,主要限制的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而对于一些关键少部件和工艺水平较高的生产线仍将扶持。
上述报告还建议,需要加快发展光伏发电、风电下游的电网和电价规划,以进一步引导新能源发展。
据悉,目前这一报告已经上报,并将在能源局正在修改制定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中体现。
史立山对本报表示,除了支持3兆瓦、5兆瓦的高水平设备外,对风电整机新建项目将实行严格控制,转而支持关键少部件的国产化发展。
目前,中国各地新建立的风电生产线,大部分都是整机设备生产,但其关键的少部件几乎全部需要进口。中国的风电设备生产企业,实际上只是一个组装工厂。
史立山称,能源局下一步还将加快对风电设备的标准检测认证。
目前中国尚未建立起自己的认证标准,中国大部分风电设备的产品标准需要到国外认证。中国一旦建立自己的风电设备认证标准,将成为风电企业的准入门槛。
在多晶硅方面,将鼓励和扶持企业采用新的生产技术,严格控制成本高的西门子法。加快对光伏发电定价,并出台上网办法。
产能过剩之辨
按照能源局的预计,2009年中国将形成2000万千瓦的风电装机规模,成为国内外第三大风电。多晶硅方面,各省市在建产能达到8万吨,呈现爆炸式扩张。
尽管中国在风电设备和多晶硅领域存在巨大的潜在产能,但实际的情况却是,真正在运转的产能尚不及已有产能的一半。
一位参加新能源摸底调研的导师说:“现在各省市80多家风电设备厂家中,没有一家的生产率能够达到50%以上,很多公司生产的叶片都放在仓库里生锈。多晶硅行业也是如此。”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不在生产企业,而是在后期的电网配置上。”该导师比喻说,就像一个水渠,两头都大,唯独中间很窄,水没法流过去。但不能因此就去拼命缩小两头。应该是把中间挖宽。“对于任何,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总量中的比重越高越好。”
工信部的调研也显示,尽管多晶硅规划产能很过了8万吨,但产能建成率只有55%左右,而实际产能利用率则更低,只有25.8%。截至2009年9月,各省市已投产的多晶硅生产企业仅有十几家,仅占规划总量的24.6%。
多晶硅是太阳能发电的基础材料,史立山说太阳能产业现在面临的难度是成本降不下来。“我们现在招标大概的标杆上网价是每度电1.09元,企业噌噌往上窜已经很低了,但仍然比我们现在的电价高2/3。”
按照史立山的设想,中国多晶硅产业要发展,光伏电价必须下降,需要降到7毛、8毛,这个行业才可以发展。但这也意味着政府需要拿出更多的财政资金进行补贴,这恐怕也难以持续。
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曾表示:“如果成本不能降低,我们就只能告诉人们这是个科研产品,可以发电,但不能投入商用。”
这就是中国多晶硅行业发展面临的尴尬境地。下游发展的制约和政策扶持力度的不足,让中国8万吨多晶硅产能无法释放。
尽管如此,中国数家大型国有企业已纷纷开始大手笔进军太阳能和风电产业。目前,五大发电集团、电网、两大石油公司均已经开始着手部署新能源产业。
史立山说,眼下的核心问题,一个是政策进行合理的引导,让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规模效应等办法,降低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成本。另一方面,就是抓紧制定上网办法,以及政府的财政补贴政策。
一旦两方面都具备,未来新能源行业可以进行招标上网,成本低的企业就具备竞争力,成本高技术差的企业,不需要政策进行限制,自然就会被市场淘汰。
(2010-1-4 经济观察报 张向东 )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