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华为——企业竞争力系列报道之二
您可能感兴趣的项目78%用户关注的赚钱项目
- 聂天乐 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聂天乐 1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谭先生 2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吕雪燕 1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 1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 2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蒋京津 1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蒋京津 1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耿 2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燕小姐 2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燕小姐 3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先生 1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世亿 2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苗馨月 2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老师 1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呼唤 3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营商环境】企业竞争力系列报道之二
解构华为globrand.com
技术篇
高投入借外力
●本报记者谷慧 深圳 广州报道
作为后入者的华为,给自己在技术层面的定位是实用主义的研究之路,因而一直强调针对市场做研发,开发新技术,并辅以低价策略和好服务,抢夺国内外市场份额。
技术投入多 在华为人眼中,有三个部门对公司贡献:市场、研发和人力资源。虽然公司总裁任正非现在只抓大战略的确定,但公司三个大部门中的研发部仍由任正非主管。 一位华为内部人士介绍,从公司建立以来,任正非就有公司对技术投入有要求。华为创立初期,任正非就要求公司把代理销售国外产品所获得的利润,都投入到小型交换机的技术开发上。随着利润空间的扩大。公司又把利润投向升级换代产品的研究开发中,周而复始,逐渐壮大。 根据华为品牌-国内外品牌网-中心提供的数据,华为每年投入研发的费用不低于销售收入的10%,并坚持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预研,对新技术、新领域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和跟踪。 这与第三方统计的数据相同。在刚公布不久的第23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名单中,华为在中国企业研发投入金额排名中为。2008年华为研发投入达100亿元,占其营业收入的比例很过8%。至此,华为公司已连续6年夺得中国企业申请数量,连续3年占据中国发明申请数量。尽管华为的竞争对手中兴通讯研发投入比例高达营业收入的9.8%,但总金额依然低于华为。 华为很为重视以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根据华为官方数据,截至2008年年底,华为累计申请35773件,包括中国申请26005件、国内外申请5446件、国外申请4322件。在LTE领域,华为基本核心数占总数的10%,排名第三。 一位深圳通讯制造商认为,华为早期对研发的大手笔投入是出于任正非自身对公司上升的内在要求。此后,思科对华为的知识产权的起诉让任正非更加坚信对技术研发投入的必要性。 华为坚持43%的员工投入研究开发。华为曾连续几年以每年三四千人的幅度招聘国内高校的毕业生,现在仍以每年数千人的幅度招聘海内外技术人才。华为公司近年研发人员达到4万人。
借力补齐 与其他通讯巨头相比,华为没有长期技术积累。但是华为还是在技术研发方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 华为选择了做非核心专门设计芯片开发和板级开发两个应用技术globrand.com发展方向。华为基础研发部就是做专门设计芯片的开发。专门设计芯片技术难度小,数量大。专门设计芯片的技术开发对公司降低成本很有作用。其主要的开发模式是,由华为自己设计几款芯片,然后找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或是美国的专职芯片厂商加工。加工后的芯片可以用来替代直接购买现成芯片,节约了大量的成本。2004年,华为专门设计芯片设计部门从华为公司独立出来,成立名为“海思半导体”的新公司。海思半导体是一家专职设计公司,向包括华为在内的外部公司提供芯片设计。华为在板级开发的研发思路是,利用国内研发劳动力廉价,花大量人力去降低整块电路板的成本。例如,华为曾经花十几个人去研究降低交换机用户板成本。 华为在技术上另一个与国内企业不相同的地方是借助外力来做技术开发。任正非在华为发展的前期一度认为,自主开发是企业研发应该走的先吃螃蟹路径。而在引进IBM流程改造后,IBM的顾问发现一个问题,华为研发中什么事情都自己做,这样的结果是导致公司效率低下,因此建议华为缩短其产品上市的时间。 任正非在总结竞争对手经验后,让华为技术研发走这样一条道路:主要核心技术自己开发,但相关和前瞻的一些技术研究找国内高校或是实验室来做。这样既支持了华为掌握核心的技术,也保护了其研发的效率。华为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中国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都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这种大规模的与国内高校合作,不仅解决了华为在前端技术方面的难题,也为华为培养了大批精心打造技术人才。 而在海外,华为也通过融合建立了跨国员工成立的实验室。 海外研究所对于华为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仅为华为海外业务提供支持和服务,还意味着华为可以与其他国内外IT巨头一样,建立了国内外24小时不间断研发体系。
竞争篇
三分天下华为一席
●本报记者段铸广州 深圳报道
“每次经济危机都会产生一家伟大的公司,希望这一次华为能抓住机会。”2008年,正值国内外金融危机,华为内部的一份资料如是说。 也正是2008年,华为很越阿尔卡特朗讯,成为国内外第三大通讯设备供应商。“2008年,爱立信业绩大幅下滑,摩托罗拉、诺基亚西门子亏损,华为40%的增长可谓是鹤立鸡群。目前运营商设备市场,已经形成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华为三足鼎立的格局。”广州一位电信行业研究员如此评述。
鹤立鸡群2008 1997年,华为总裁任正非访问朗讯公司的时候,说的句话是:“我年轻时代就十分崇拜贝尔实验室,仰慕之情很越爱情。” 就在同一时期,任正非在另外的场合放出豪言:“未来通讯市场三分天下,必有华为一席。” 2008年,国内外金融危机导致几乎所有企业创收能力下降,华为完成全年合同销售收入233亿美元,按照国内会计准则,实现营业收入183.3亿美元,净利润11.5亿美元。营业噌噌往上窜由2007年的10%上升到2008年的13%,销售收入增长也比成本增长高出3.4个百分点,费用率也由2007年的28.47%降至26.7%。 同一年,国内外大通讯设备供应商爱立信净收入减少46.3%,诺基亚西门子亏损3.01亿欧元,摩托罗拉亏损41.63亿美元,销售额下降36%。 华为2008年年报显示,其收入中已有75%来自国内外市场,终端业务的销售收入达到40亿美元,同比增长很过80%。终端业务80%以上的收入也来自国内外市场。包括欧洲以及中东、非洲在内的新兴市场,仍然是华为的主要海外收入来源,而亚太(不包括中国)、拉美以及北美市场也得到明显提升。 这一年,任正非崇拜的对手阿尔卡特朗讯过得不太好,连续6个季度的亏损使得阿朗丢掉了国内外通讯设备第三的宝座,取而代之的正是华为。 咨询机构Informa在近期的《Global Mobile》中发表专题文章称,国内外移动设备市场越来越成为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华为三强之争,这三家厂商的市场出众优势越来越巩固。随着诺基亚西门子的逐步复苏、华为在国内外市场不断赢得大型运营商的合同、北美厂商的日渐式微,预计这三家主流厂商的份额终会很过70%,市场地位无可动摇。 另一家咨询公司Ovum则发布了以华为为研究对象的专题研究报告,称华为已经从一个“Chinese Vendor”(中国供应商)成长为“Global Giant”(国内外巨人)。
下一个对手 在外界质疑华为连续40%的高增长是否可持续之时,华为2009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很过2008年全年的答卷,以17%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而华为的市场份额比2008年同期翻了近乎一倍,比2009年一季度也高了2个百分点,为业界增长。 在重要的无线通信领域,2009年上半年,华为在UMTS市场发货很过40万载频,而2008年全年其发货量为30万载频;2009年上半年,华为CDMA发货量接近28万载频,2008年其全年发货量为22万载频。 美国市场调查公司Dell Oro数据显示,继2009年一季度跃居国内外第三之后,华为第二季度在国内外移动网络设备市场上继续保持第三,爱立信以32%的市场份额继续,诺基亚西门子以20%的市场份额名列第二,下降1个百分点,华为以17%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而华为的市场份额比2008年同期翻了近乎一倍,比2009年一季度也高了2个百分点,为业界增长。 《华为真相》作者、专项媒体人程东升认为,2005年以前,华为非洲市场完全照搬中国市场的经验,而这些做法在欧洲这样的成熟市场则缺乏核心竞争力。1998年,《华为基本法》、IPD(集成产品开发)、ISC(集成供应链)三件大事同时开始,进驻欧洲市场则表示这三件大事发挥的作用已经很过了低成本优势,华为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内外化公司。 2005年,德国汉诺威,华为中标德国电信运营商QSC的NGN项目,与QSC共同建设覆盖德国全境200多个城市的NGN网络。这成为华为成功进入欧洲市场的标准。2006年8月15日,华为赢得了Leap无线在美国爱达华州博伊西、内华达州里诺和华盛顿州SPOKANE的3G网络合同。华为正式进入北美市场。 “下一个对手就是诺基亚西门子,而且会很快很越,华为2008年增长率为43%,2009年上半年就完成了相当于2008年全年的销售合同,而数据显示,华为仅仅比诺基亚西门子的市场份额少3%。按照目前的增速,2009年年底,华为将取代诺基亚西门子成为国内外第二大通讯设备供应商。”广州一位电信行业研究员表示。
[12]下一页
图片位置欢迎与globrand(国内外品牌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23年与中国企业同步成长,对话商业行业实力品牌,传播商业理想,服务商业人群,《中国经营报》掌控中国商界话语权。依托北京、辐射各省市,覆盖城市达240余个。内涵丰沛,《中国经营报》已成功构建“周报+《商学院》月刊+《职场》月刊+《China Economist》双月刊+CBCI企业竞争力监测指数”共同构成的产品系列。官方网站:www.cb.com.cn (与我联系时,请说明您是在“国内外品牌网”看到这篇文章的。) 进入《中国经营报》文章列表
(责任编辑:)
上一篇:渠道**再博弈:透视7-11经营方法 下一篇:解构华为——企业竞争力系列报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