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自杀事件!富士康应反思品牌发展之路
您可能感兴趣的项目78%用户关注的赚钱项目
- 任天浩 1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任天浩 3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简比 2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钰 3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子兴 3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子兴 2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左达吉 2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肖 3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肖 3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武先生 3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家庆 2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文忠 1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侯 1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侯 3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黄婷 1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戴 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系列专题:富士康跳楼事件
今年5月6日,富士康(相关专题:富士康加盟)又发生了一起员工跳楼自杀事件!又是富士康!又是跳楼自杀!这已经是今年短短五月内,富士康发生的第七起跳楼事件!富士康好像着了什么魔咒,为什么这种悲剧总是发生在富士康?七起跳楼事件,都有其背后不同的原因,但是这非常容易让人联想起富士康“血汗工厂”的恶名,更让人怀疑是否有“过劳自杀”的可能。腾讯网用了一个专题报道富士康自杀事件,并指出卢新的悲剧应该属于“过劳自杀”。没有证据证明七起自杀事件都是属于“过劳自杀”,但是从富士康曝光的员工管理,为富士康的未来感到担忧。富士康内部员工透露,富士康的制度很好,但是基层管理非常混乱。基层管理缺乏人性化,员工工资比较低,基层员工基本工资每月不足1000元,每月月初公司要员工自愿签加班单,签了加班单后,这个月就没有一个天休息。如果不加班,基层员工基本到钱。富士康-国内外品牌网-很其重视效率和执行力,基层流水线员工工作效率计算到每分甚至美秒,如果员工工作不好,很容易被基层主管骂。富士康员工流动率很大,一般在4%到5%。严格上说,富士康是一家非常不错的制造业企业。与国内大部分制造企业相比,富士康的工资、制度都是不错的。但是,富士康作为国内外的电子产业制造商,员工人数高达42万的国内外代工大王,也是国内外五百强企业之一,其品牌发展之路让人十分堪忧。一直以来,国内外对中国的定位是制造业大国,而富士康是制造业大国中的“国王”。但是中国制造业在价值链分工中出于薄弱的环节,是附加价值小的环节,也是容易发生断裂的环节。很多因素都在影响富士康等中国制造业的利润空间和生存空间。中国劳动力价格优势慢慢丧失。年初到现在的民工荒已经给予中国制造业警示,未来中国制造业劳动力出现紧缺。劳动力的紧缺导致劳动力价格上涨,而富士康为代表中国制造企业的存在,依靠的就是globrand.com中国低廉的劳动力。对于利润微薄的富士康制造来说,劳动力价格上涨是致命打击。富士康拥有42万员工,每个员工月工资涨100元,就是4200万,而利润却非常微薄。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一直被低估,外界对人民币的施压越来越大。如果人民币按前几年一样上涨,那么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将失去,中国制造业将失去发展的基础。还有一个来自中国法律的压力,可以这么说,如果中国企业严格执行劳动法,很多制造企业会倒闭。这么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现在很多制造企业在违规用工,一定程度依靠压榨工人来换取微薄的利润。如果中国执法力度加大,中国制造业又面临非常严峻的生存考验,同样也考验着富士康。富士康的品牌之路怎么走?受困于中国产业工人的素质,富士康作为国内外打工大王,却没有德国制造企业重量级的技术和高明的管理。中国现在环境,很难让富士康走德国产业升级的路线。富士康面临的问题是中国大部分制造企业的问题,但是代工企业通过自创品牌走出了代工之路,如格兰仕。富士康的品牌路线就是将产业链价值往两端整合,即向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市场整合。如今已经是终端为王的年代,企业如果失去对终端的控制,那么在整个产业链中都可能处于被动地位。富士康可以利用自己在制造和物流方面的优势,整合终端少售品牌,来控制终端,从而走出代工之路,走向终端品牌之路。不过,庆幸的是,富士康似乎有所改变了。去年,富士康利用旗下子公司鸿海集团与德国Metro Group(麦德龙)合作,计划在2-3年内在中国大陆投资百亿新台币,打造一万家以上的3C及家电渠道连锁店,目标直指大陆两大家电渠道苏宁和国美。且不论富士康的计划能不能成功,但是富士康的品牌战略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打造终端品牌,才是富士康发展之道。,走向终端品牌的富士康可以给予员工更人性化的管理,更多的收入,没有“过劳自杀”。
欢迎与globrand(国内外品牌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薛金福,咨询师。兴趣和擅长领域:商业模式、品牌管理、中国式营销和互联网模式分析。电子邮件:xuezi689@163.com 电话:13631564426(与我联系时,请说明您是在“国内外品牌网”看到这篇文章的。) 进入薛金福文章列表
(责任编辑:)
上一篇:富士康“八连跳”!敬请同胞们赶紧“刹住” 下一篇:富士康“七连跳”:彰显代工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