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李宁的李宁公司:用制度代替自己
- 李钰 2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子兴 3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子兴 3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左达吉 1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肖 3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肖 1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武先生 1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家庆 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文忠 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侯 2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侯 3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黄婷 1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戴 3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3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龚小姐 2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云 1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李宁公司二十年,创始人李宁“谋其政”大致只有五年。
李宁一直与李宁公司保持着一种奇妙的距离:开始的亲历亲为过后,他不断寻找更强大的个体和制度来代替自己。他只在重大时刻出现,定一下方向,帮一把,然后转身离开。终,这成为一家没有李宁的李宁公司。
“新产品就用你的名字来命名。”李经纬对李宁说。
“不,这有自我宣传之嫌。”出乎李经纬的意料,李宁拒了他的建议。从一开始,他就想与这个企业保持一定的距离。
要知道,在当时的中国,用个人名字来命名企业的先例几乎从未发生。更重要的是,在个人声誉低于名誉的年代,这无疑是一个打破禁忌之举。
终,李经纬说服了李宁。
当年健力宝的掌舵人李经纬的理由听起来充满了浓重的商人味道:,你的名字是一笔宝贵的流水,应该让它发挥应有的价值(在今天,它被称之为无形资产);第二,短期看来,这可以节省一大笔广告费,一个无名的东西,让各省市人民都知道,这得花多少?
李宁同意了“这个大胆的想法”。
李经纬比李宁大24岁。如果从年龄上来说,对于李宁,李经纬是不折不扣的长者。更为现实的是,在李宁退役的整个过程中,李经纬一直陪在他的身边。作为一名失利的运动员,李宁曾经体味到了彻骨的寒意。当时的媒体这样描述从汉城归国的李宁:“官员一两个,媒体三四家,冷冷清清就打道回府。”
李经纬告诉他:办自己的经济实体,以支持体育发展。“你是不是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一些,想得深一些,跳出运动员退役后不是出国就是当官的模式,重新设计一条道路,并让它也成为一种模式?”
李宁公司的一位员工向《中国周刊》记者回忆,1992年左右,李宁的产品次进入东北市场。消费者买李宁鞋的方式是只说一个尺码,挑都不挑,直接从柜台上拿走。“李宁的鞋还能出啥问题?”那时的李宁鞋还被称为旅游鞋。
(责任编辑:)
上一篇:“走拍”婚纱照 每月8万 下一篇:“老年人小饭桌”让你钱包胀鼓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