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俩齐奋斗 米粉店开得旺
- 刘小姐 2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吴奶奶 2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段 3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2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1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美女 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美女 3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美女 1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美女 1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赵海璇 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赵海璇 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贺先生 1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2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沙 1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齐总 2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荣荣 4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父亲下岗,女儿大学毕业,这两件事碰到了一块,父女俩面临同样的问题:就业还是创业?学计算机的张晓和当工人的父亲张世龙做了一个决定:创业。
从来都没有“生意经”,做什么呢?张晓说,必须是餐饮,因为吃饭是消费频率的,一天三顿嘛,只要好吃,**人气佳。
想创业但不知道干什么?
找感兴趣的
“我的原则是找自己感兴趣的,那样在创业过程中才不至于很枯燥,感到厌烦。”张晓说,自己喜欢吃小吃,就针对和自己一样大的年轻人群体,把自己的需求考虑周到了,顾客也就服务好了。
选店面太头疼?
找目标人群的集中地带
在桂林品尝了众多小吃,张晓和父亲决定做“桂林米粉”。
要说桂林米粉在郑州也不罕见,为啥还要做?“现在去桂林玩的人很多,有一些人回来之后还是想吃当地的特色,我们要做的就是原汁原味的桂林口味,和普通的快餐区别开。”
敲定项目之后就是选址,父女俩一个负责后厨、一个负责营销,选址主要是由张晓来定,“考察了很多地方,理想的当然是二七广场,但是租金太高了,找到丰产路的院校附近,周围年轻人很多。”
开店一年多,慢慢地积累了回头客,60多平方米的小店也吸引了不少客流,他们在选址上的经验主要是“靠近目标群体的次要干道”。
关键词:本土化
“引进”项目要不要本土化?
“桂林的特色酸笋有些人喜欢,但有些本地人吃不惯这个味儿,觉得有点怪,去掉吧,失去特色,保留吧,怕失去部分顾客,我们想了个办法就是增加适合本地人的项目。”张晓说。
除了酸笋米粉,他们又根据当时在桂林学的技术研制了适合本地人的西红柿鸡蛋米粉、卤肉米粉等等,增加了更多品种,让食客挑选的余地更大。
小编点评:保持特色,增加本土项目而不是改变,是他们想出来的“本土化”方式。
(责任编辑:)
上一篇:预测餐饮业发展的新方向 下一篇:智能家居行业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