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企突破底线的时候到了
- 刘小姐 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熊 2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4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吴鹏 4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 2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先生 4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石富生 2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韩云 2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2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1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2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1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4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姜林宝 1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 3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众所周知,自1994年开始,国内汽车行业开始了大规模合资热潮,众多国内外创新汽车品牌也通过合资模式长驱直入,在迅速提升了中国汽车市场面貌的同时,一直有一个整车制造合资企业中“外资持股比例不得很过50%”的规定,让外方屡屡觉得不爽。
但也正是这个规定,使得当时众多汽车“队”成为现在的市场得益者,以上汽、一汽和东风三大集团来说,目前的合资品牌销量都很过或接近集团总销量的六成。而当时众多名不见经传的民营车企(或地方**)由于不可能获得宝贵的合资名额,不得已只能自谋出路,反倒先扛起“自主”的大旗,而开始逐步壮大。如果不是这些先致力于“自主”的车企成效斐然,而让“队”的行业实力品牌们觉得愧疚的话,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道路,恐怕到今天依然遥遥无期的事情。
于是,打破合资车企股比50:50底线的观点就再次浮出水面,在这些导师看来,原有的股比底线早就失去了意义。一来外资品牌并没有把真正的拿来中国,和中方合资伙伴进行共享;二来这些外商都通过大量设立的独资少部件企业和纯进口方式,来转移合资企业**;三者现在多数合资车企中,外方已经基本渗透进市场、销售和售后等原本被中方把持的市场推广环节,原由的股比限制实际上对外方的作用越来越小,已经基本名存实亡。与其这样,还不如放开股比限制,让外资自主选择继续和“队”们一起“玩”,还是单干。这对于那些已经“懒汉”习气严重的几大汽车**来说,无疑是一个深深的促动,如此一来他们势必会向自身品牌进行倾斜,也有利于自主技术和研发水平的提升,终一定会促进整个自主品牌实力的跃升。
当然更多的人士有着担忧,因为如此一来,中方将会逐步失去合资公司中的股东地位,外资基本会寻求采用独资的模式,通过自身的供应链体系来建立技术和产品优势,扩大在中国汽车市场中的份额。所以,50:50的底线是不能开放的,这将是保卫中国汽车产业的一个重要防线。在自主品牌总体市场份额,总体上没有很过合资品牌之前,这比限制还是需要一直存在下去的。
那么我们也要问一下,到底是放开好?还是不放开好?难道16年前确定的这个“框框”还要更胜一筹期的存在下去吗?为何就不能真正以市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呢?也许放开的后果是谁也难以预见的,不过放开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都知道老鹰在训练小鹰飞翔能力的时候,都是需要直接把小鹰扔出巢穴外的,这样才能让小鹰真正学会飞翔的本领。如果一味呵护,就如同温室中的花朵一样,是经不起风雨洗礼的。所以在笔者看来,放开或者不放开,也许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问题在于我们有魄力让这些早已经享受到“合资指标”的企业们,去市场中搏击吗?如果回答是否,也就说明我们在目前依然对这些“队”的自主能力表示怀疑,那他们究竟哪一天才能真正长大呢?
诚然,一旦放开股比限制,不难想象出外资的选择会是什么,但有没有一些其他的方法来对其有些约束,让其不敢明目张胆抛弃中方伙伴,才是政策制定者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在少部件配套企业的限制部分、在外资都开始重兵布局的中国的新能源车市场、在目前的合资企业的销售体系中,是否可以有些针对外资准备提高股比的限定措施呢?总之,不是不让你突破限定,但是你总得要拿点血本来进行交换吧!
小编点评:在十几年前,为了达到“市场换技术”的目的,限定股比是可以理解的,但限定股比本身就不是一个市场化的做法,在中国加入WTO都已经N年、国内的市场经济已经越来越深入的今天,这个“框框”是否到了该突破的时候了呢?
(责任编辑:小浩)
上一篇:电商网被称“及时雨”中小企业遇救星 下一篇:飞三仙 历九劫新游《幻仙》修仙国内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