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背后刀从这里出手
- 张 3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朱先生 4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丽 1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程先生 2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程先生 1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吴女士 1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月 4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鲁先生 3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先生 4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先生 2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 4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赵宝 4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先生 1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黄城 1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黄城 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水 4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刀:高价,“蒙你没商量”。一些新进入中国的产品,其价格不仅比国内外市场上的价格高,而且打破了国内外上品牌之间的价格比例关系,一些本应相对价格高的产品在中国反到卖不出价来。
因为中国市场是一个初期市场,人们对品牌缺乏认识,只要出现一个新的产品就有一批人争当汽车消费时尚的“领潮”人,再加上厂家推波助澜的宣传,消费者的视线被完全搞乱。例如某日本品牌在中国的销售价格比高尔夫高,而在国内外市场上是高尔夫的价格比这个品牌价格高,从而实现了厂家自我宣传中的所谓“品牌溢出”效应。
有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一个新品牌进入中国,如果不卖高价如何能够在早日获得利润,并以快的速度收回投入?
第二刀:降价,“笑里藏刀”。很多人都希望厂家降价,而在行业内造车成本其实都差不多,因为总成价格、劳动力价格都差不多,所差的是设备投入,而这个差别完全可以通过调整分摊年限、提高销量来实现。而某些品牌的价格明显低与竞争品牌,其降成本主要的手段就是偷梁换柱。
例如,某品牌产品刚刚引进中国的时候仪表台的表面是柔软的,现在已经变成硬的了。当车辆发生碰撞的时候,软表面可以支持乘员不会因碰到仪表台而受伤。而这一变化,厂家是降低了成本,而消费者的安全却下降了。还有的将宽轮胎换成窄胎,表面看车省油了,但车的制动效果降低了。一些品牌产品的塑料覆盖件本应使用原生塑料,而现在采用再生塑料,表面看二者没有什么区别,但结果是覆盖件早期变形和老化,在阳光的强烈照射下发散出有毒有害气体。还有的厂家降低座椅内的海面密度,这将造成座椅早期变形。
第三刀:高配置,低可靠。一些产品表面看配置很高,被宣传为性价比的标杆,但其实际的设计水平并不高。例如ABS,当紧急制动的时候,老的ABS有顶脚的感觉,而新的ABS就没有这种感觉。老ABS一方面价格低,另一方面却是安全标准低。一些厂家甚至在基础安全件上做手脚。例如,某品牌今年2~3月才投入北京出租车市场,现在不少出租司机已经知道刹车片、离合器片、正时皮带的价格,甚至能够报出刹车盘的价格,有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已经开始渗油。
某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价格与花冠相若,而在国内市场上,价格明显低于花冠,如此悬殊的价差从何而来?值得深思。
第四刀:偷换概念。这个问题消费者感触是深,而且问题是普遍的,例如多数厂家标注的油耗都是“经济油耗”,有的是在每小时90公里情况下标定的,有的是在每小时60公里的情况下标定的,实际油耗有的比标定油耗高50%,有的高出一倍以上。这使消费者购车后有明显上当的感觉。
小编点评:在这场厂家与消费者的价格搏弈中,消费者未必是赢家。
(责任编辑:骞来)
上一篇:家电产品维修猫腻甚多 下一篇:汽车消费者明暗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