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面积稳定2800万公顷
- 王 1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娜 4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健龙 2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1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吴奶奶 3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段 4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1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4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美女 1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美女 3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美女 3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美女 3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赵海璇 1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赵海璇 2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贺先生 2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1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1978年各省市水稻**面积为3442.09万公顷,此后,再没有哪一年很过这一水平,而历史上**面积多时很过3600万公顷。进入本世纪以来,多数年份面积稳定在2800多万公顷,面积减少较多的品种还是早稻和晚稻。看来,水稻**面积较难恢复到历史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各省市水稻**面积少的年份为2003年,只有2650.79万公顷,比1978年减少791.3万公顷,减幅为22.99%。三十年来水稻年均**面积为3131.07万公顷,2007年为2891.88万公顷,比年均面积约少240万公顷,比1978年少550万公顷,比建国以来的1976年约少730万公顷。尽管一些主产省未来十年规划的粮食增产潜能逾5000万吨,但相当程度上是在增加粮食单产、扩大小麦和玉米**面积上下功夫。如黑龙江称全省现有中低产田666.7万公顷,单产比同纬度中等生产水平的和地区低1500公斤,只要把这些中低产田改造成中等生产水平单产标准,全省就可增产粮食1000万吨。
1978年,各省市早稻**面积为1218.92万公顷,是该年以后**面积多的年份;但每公顷早稻产量仅4168.4公斤,却是该年以后单产的年份。当年早稻产量为5081万吨,是该年以后产量排第四位的年份。其他三个年份是1984年的5330.5万吨、1982年的5306万吨和1979年的5198万吨,均集中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初期。尽管后来时每公顷早稻年产量增加了1400多公斤,但由于面积的锐减,1991-1999年各省市早稻产量一直为4000多万吨,2000-2007年长期稳在3000多万吨(仅2003年跌破3000万吨)。
30年来早稻**面积一直呈锐减趋势,其产量亦大抵如此。1978-1984年各省市早稻**面积还有1000余万公顷,1985-1991年维持在900多万公顷,1992-1997年徘徊在800多万公顷,1998-2001年波动在六七百万公顷,2002年后就接近于600万公顷。早稻面积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近十年来看,既有政策的因素,也有农民调整水稻**结构的原因。1999年,作出早籼稻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的决定,希望运用价格杠杆加速农民结构调整的进程。2000年初,早稻主产省纷纷作出调整早稻播种面积的决定。2000年稻谷出售价格骤低,又挫伤了稻农的**积很性。2003年早稻**面积达到建国以来水平,为559万公顷,产量为改革开放以来水平,仅2948万吨。由于2004年起调整收购政策,实行收购价,方止住早稻生产滑坡局面。2000年早稻产量为3752万吨,是1978年以来的产量,但此后8年,早稻产量一直处在2900-3400万吨之间。这种下降趋势固然需加遏制,但也要看到早稻与中稻播种面积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当然,刺激早稻生产的政策扶持应该乘势而上,止滑促增。
中稻生产实际上指的是中稻和一季晚稻的生产。1978年,各省市中稻**面积为1205.57万公顷,每公顷产量为3241.2公斤,总产量为3907.5万吨,2007年**面积为1713.8万公顷,总产为12100.5万吨,均创1978年以来的水平,其中中稻产量比1978年增加2.1倍,每公顷产量也达7060.6公斤的较高水平。1979年,中稻产量仅占稻谷产量的1/3,到1996年达到了一半,2007年创造了1978年以来比例,达到65.04%。
中稻产量成倍增加,得益于粳稻产区水稻生产的迅速发展。但如果南方双季稻产区改种一季稻的面积加大,势必减少晚稻产量进而影响稻谷总产量,近些年来一些地方有此趋势,应该引起重视。
(责任编辑:齐齐)
上一篇:稻谷年产量突破2亿吨 下一篇:晚稻产量因**结构调整而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