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进入转折期
- 张 2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 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苏先生 4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4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熊 2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1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吴鹏 3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 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先生 4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石富生 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韩云 1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2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1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2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今年6月25日,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丸川知雄作了“面临转折的中国汽车厂商”的演讲。丸川说:“外资厂商在各种压力下推进了少部件本地化。也就是说外国汽车厂商耕耘土壤,播种了树木。于是乎外资耕耘的土壤中长出了蘑菇。这就是中国的汽车厂商。”
丸川把中国汽车厂商发展的模式归纳为“垂直分裂的结构”,即各种少部件不是在公司内部或集团内部开发或采购,而是少散地从其他公司采购。中国汽车厂商之所以能在5~6年间发展到了有实力争夺中国市场霸主的地位,就是因为充分利用了垂直分裂的结构。
奇瑞汽车诞生于1997年,吉利汽车从1997年开始涉足轿车业务,华晨从1997年开始准备“*”轿车的投产。2000年后,更多的汽车厂商冒了出来。比亚迪汽车组建于2003年,2007年南汽集团和江淮汽车均推出自主车型,正式进军轿车市场。
不难发现,中国汽车企业涌现于2000年前后,正是外资在华得到一定时期的发展、少部件国产化不断提高的结果。
垂直分裂的产业构造给予了所有厂商都能轻松制造的机会,从而也造就了过度竞争的体制。购买少部件进行组装的公司不断涌现,市场上充斥着低端产品。使大型厂商陷入与层出不穷的低端产品拼价格的苦战之中。
虽然汽车工业呈现国内外化大工厂趋势,但毫无例外的,任何大型汽车企业的核心技术,都是产自于自身研发团队,尤其是发动机、变速箱等技术。谁掌握了出众的核心技术,谁就在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对于中国汽车企业来说,传统汽、柴油发动机已经很难很越外资企业,但汽车能源的革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小编点评:艰难涅槃 中国车企进入转折期
(责任编辑:骞来)
上一篇:发展自主汽车品牌或成重点 下一篇:西方烟斗文化强大来自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