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堵" 调整势在必然
- 黄晓娜 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黄晓娜 2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 3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汪智杰 2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先生 3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老板 2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简板冀 3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简板冀 2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蔺 2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蔺 2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郝 2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郝 2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蔡 2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陈楚蒙 3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陈楚孟 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冯珍老师 3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连续出台措施,紧急控制发展节奏,汽车调整更是应有之义。 汽车增长速度过快,汽车社会的突然降临,各方面的准备不足,使我们措手不及,我们很多车主连开车道德都来不及培养,我们的交通秩序乱得一团糟,道路上相当多的拥堵是因此而造成,我们确实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再说中国经济大局已经出现过热,多个行业产能过剩。在整体过热的背景下,汽车业更是单兵独进,很速发展,不仅打破了国民经济的总体平衡,业给本身发展留下了多重隐患。
北京治堵措施出台后,社会反映是“毁誉交加”:有说好的,也有说不该的,似乎不赞成的声音还要大一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赞成治堵的人居多。在通常情况下,赞成的人往往是受益者,就会“偷着乐”,选择沉默;而不赞成的人则因为利益受到损害,反映就会激烈一些,声音也就比较大,也导致舆论向反对一方倾斜。不管怎么说,北京交通现状,并没有因为治堵措施出台而立即有明显改善,这是事实。
治堵措施虽然对治理现实拥堵效果有限,但对“治汽车业”却有立竿见影之效。元旦后北京几乎所有经销店都是“门可罗雀”,销售降到了冰点,一些经销商也就在做逃离的准备。在汽车业内人士看来,“治堵”的确是个大大的“利空”消息。
治堵措施不能立竿见影,原因在于北京拥堵由来已久,已经积重难返。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旦堵到这个份上,似乎谁也难有回天之力了。再说,此次治堵除高峰期限制外地车进入五环,并没有其他立即改变现状的措施,实质上是“承认现实,限制未来”,目标只是遏制拥堵向进一步恶化发展,所以交通现状并没有太大改观。
市场骤然变冷,既有去年底疯狂人气高造成的“透支”原因,也有汽车产业本身发展规律的原因,就是我们此前说过的“99°加1°”原理。
中国汽车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却快得惊人,近20年来,汽车产销量年均在20%以上,近两年更是在千万辆巨大规模的基础上,以30%、40%,以上的速度增长,每年竟有400多万辆的增量,净增量就相当于几个发达的全部年销量,这在中外汽车发展史上都是推翻传统的。北京市1980年汽车保有量仅10万辆,1997年跨上个百万辆台阶,到去年11月就已经达到480多万辆,仅去年一年的增量,就相当于香港上百年累积的总保有量。毫无疑问,这样的增长速度是社会资源,包括通行道路、停车场、能源供应以及对空气污染的承受能力等,都是难以支撑的,因而这种速度也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汽车业到了需要调整的阶段,这就像烧开水,已经烧到了99°,离开锅只有一步之遥。
如果只是站在汽车行业的立场,当然是汽车发展速度越高越好,车子卖得越多越好,管他生后洪水滔天。但如果跳出汽车行业,从宏观经济的角度,从全社会角度考虑,就会看到,拥堵使汽车的方便、快捷、舒适的优势几乎丧失殆尽。长期、反复,没有规律、难以避免的过度拥堵,已经如同洪水、恶劣天气一样,成为一种灾害。很多人放弃约会、放弃娱乐,仅仅只是担心拥堵。一个小区到处停满了车子,居民丧失了起码的活动空间,连大方走路都成为一种,人们对汽车还能有多少好感?与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成反比,汽车的优点在减少,汽车与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在加剧,人们的幸福指数大大降低了。上世纪90年代由欧洲开始而蔓延至国内外的“无车日”,说明人们对汽车已经由爱变恨。汽车一旦变成了人们憎恶的对象,汽车与社会的关系能不调整吗?
小编点评:跳出汽车行业看治堵 调整势在必然
(责任编辑:骞来)
上一篇:以1.3L为标杆的节能减排 下一篇:汽车市场的竞争将变得日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