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需严打**虚假广告
- 张 1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 4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苏先生 1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熊 1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2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吴鹏 2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 2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先生 2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石富生 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韩云 2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1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2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1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4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宗凯昊 2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一直以来,许多**企业热衷于通过电台以专题的形式开展产品的广告宣传来拉动销售,有些企业还将其作为有效的创收模式在各省市推广。说实话,这种形式还有多大生命力笔者深表怀疑。
广播专题营销是许多医疗保健产品十分看重的宣传平台,相对于电视广告来说,往往讲得更深更透。
通过“导师”讲解,有利于详细介绍产品的作用机理,针对性也比较强。然而,许多企业在这方面却念歪了经,不仅消费者听了后产生反感,而且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前不久,北京市召开“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工作会议,宣布加强对医疗违法广告的整治力度,其中的一招重拳是:今后医疗资讯类广播电视节目中,不得再出现导师或医生与患者家属现场或热线沟通、交流的内容。
其实,广播专题类医疗广告的虚假早已路人皆知。用老百姓熟悉的生活内容来解释就是:这样的广告如同演双簧戏,表演内容与真实内容不是一回事。
然而,广播专题广告这种双簧戏还是能迷惑一部分不熟悉其内情的消费者。原因有二:一是这样的广告有广播媒体的招牌作支撑,广播电台作为一种新闻媒体,公众一般会比较相信其所播出的消息;二是因为这些热线交流打着“导师”和“医生”的招牌,而真正的导师和医生在消费者心目中是具有一定权威的。尽管专题中的医生和导师的身份值得怀疑,但也只是怀疑而已。对这种口头上的“导师”,消费者无法去验明其身份,更不清楚其“专”到什么程度,只能凭他们云遮雾罩般乱说一通,即使夹杂了一些连他们自己也弄不清道不明的术语,普通消费者也根本分辨不出正确与否,拉虎皮做大旗,所以能糊弄不少听众。
遗憾的是,这类“双簧戏”有愈发泛滥之势,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以及民营医疗机构,长期买断电台节目的固定时段,15分钟、30分钟不等,狂轰滥炸,搞得老百姓晕头转向,难辨真伪,很大地扰乱了市场秩序,也在严重损坏着产业的诚信形象。
笔者认为,相对于电视、报纸来说,广播电台的专题节目受监管制约的力度要小得多。因此,更使得这类专题制作者肆无忌惮,内容愈发离奇可笑。那些“导师”的忽悠、托儿的煽情,纯粹就是不择手段、急功近利的圈钱、诈钱、骗钱的游戏。看来,确实到了该整顿的时候了。
小编点评:现在北京市对其开始严打了,相信其他地区的监管部门亦会闻风而动,一场各省市范围内“专项整治虚假违法广告”的风暴即将掀起。你说,广播电台的“忽悠营销”还能支撑多久?
(责任编辑:阿星)
上一篇:我国**市场存信任危机 下一篇:医药行业发展前景被机构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