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换技术”目标没有很好实现
- 沙 4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齐总 4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荣荣 3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薛 3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15241886937 1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徐凯 1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薛先生 1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薛先生 2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秦妮妮 4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秦妮妮 1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先生 2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先生 3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2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2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18643999968 4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3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这样放手让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无穷扩张,毫无顾忌地挤压自主品牌,请问:中国事不是就是要做跨国公司品牌统治下的“汽车强国”?你们岂非真的不在意担上万劫不复的历史骂名?
尽管我们汽车“市场换技术”的目标没有很好实现,中国已经成为大众、日产等品牌的国内外大市场,而且还将成为更多跨国公司品牌的国内外大市场,自主品牌处境越来越艰难,但海内新一轮合资却不断风生水起,不仅新的合资企业不断问世,原有的合资企业规模也在扩大、扩大、再扩大,好比大众,东北有长春工厂,华东有上海、南京两个工厂,西南有成都工厂,现在还要南下到广东建厂,到广汽自主品牌传祺身边去竞争,据称,有关部分竟然有意批准!为什么非要把中国的市场资源出卖殆尽才肯罢手?为什么就不肯给自主品牌留一点市场机会?
遗憾的是,像耿昭杰这样“睁眼看国内外”的人,今天并未几见,至今有人仍旧以为,“能造别人品牌的车也是一种灿烂”,他们为跨国公司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扩张欢呼雀耀!其中有些人还占据着重要岗位,一定程度决定着中国汽车业的方向。
然而,我们有人却“被人卖了,还帮人家点钱”,竟然以被“纳入”跨国公司的“国内外体系”为荣,它们不明白,纳入别人的“国内外体系”,就意味着你只是一支打着别人的雇佣军!所以一汽老厂长耿昭杰才发出这样的悲叹:“没有自己的品牌,造多少车都是别人的灿烂”!
当然,跨国公司也明白,中国市场发展到今天,治理、营销乃至研发技术,一点不让中国人把握,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坚守住品牌阵地,它们就守住了的胜利,至于车子是谁造的,在哪里造的,实在无关紧要。所以它们可以让合资企业具有一点开发能力,但是一定要纳入它的“国内外体系”,以达到用品牌长期统治中国市场的目的。
我们应当明白,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目标,与中国把汽车做强的木匾,具有自然的对立性。“教会了学生,饿死先生”的道理也很浅显,中国人把握了核心技术,有了可与跨国公司媲美的自主品牌,跨国公司如何还能在中国收益?跨国公司天然但愿合资企业永远是它们的装配厂,中国市场永远是它们的“品牌殖民地”,它们能让中国成为又一个日本,又一个韩国吗?依赖合资企业实现中国人的汽车强国梦,不说是与虎谋皮,也是南辕北辙,刻舟求剑。
到本世纪初,官方网开一面,本土企业奇瑞、吉祥等进入汽车业时,几乎所有的汽车跨国公司都已进入了中国,合资公司规模也早已形成,品牌更是深入人心。跨国公司的钱多到用“盆满钵满”已不能表述,它们可以花几千万元搭一个帐篷,有大额资金做市场推广,有能力请牌的代言。自主品牌在这种态势下与合资公司竞争,简直就是侏儒挑战巨人!市场上同样档次车,自主品牌性价比即使高一点,也卖不外合资产品,原因就在品牌力。如斯这般,马太效应,合资产品的品牌形象越来越高,自主品牌形象却难以晋升。
在一个海内没有本土企业低价竞争,外部有高昂关税壁垒阻隔的市场上,合资企业车子一般比国内外市场高出五六倍,而且还需要写条子、托关系,合资企业简直想不收益都不行。“上一家汽车合资企业,就等与找到了一个金矿”,这样的好事情谁不想干?于是,合资、合资、再合资,引进、引进、再引进,中国汽车开始在合资道路上疾走。
改革开放后,各省市一片“大干快上”,要把“被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归来”,汽车业也提出了“高出发点、大批量、专职化”的发展方针,认为只要与跨国公司合资,把人家成熟产品直接拿来出产,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自己也就成了“巨人”。而为了支持明现“高出发点”、“大批量”,就要果断反对“狼藉差”,就不能让本土企业“干扰捣乱”。
小编点评:中国汽车产销量做到了国内外,却不能自称“汽车强国”,由于30多年前的一条发展方针,把中国汽车引向了合资的不归路。
(责任编辑:骞来)
上一篇:中国汽车市场增速放缓 下一篇:周大福珠宝**云集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