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推进型通胀的应对之策
- 邓生 3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唐芙蓉 4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 4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谭 2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4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诗琪 2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诗琪 3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袁树佑 1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篮子 1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高先生 3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姚 1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安志新 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安先生 3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陈龙 2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依萌 2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朱先生 4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我国从2010年开始通货膨胀势头,是综合型的,其中既有需求拉动的成分,又有国内外输入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压力。应对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压力,不能单纯采取宏观紧缩政策。**要从结构调整方面着手。通过结构调整,产能过剩的行业受到抑制,而短板行业的产量增加,供给得以支持
在西方发达,大体上从20世纪70年代起,经济学界才开始关注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在这以前,关注的是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政府根据凯恩斯的宏观经济调控理论,采取紧缩政策,应对需求拉动型通胀基本上是有效的。但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出现了滞胀。滞胀按凯恩斯经济学是解释不通的:滞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胀来自需求过大,滞和胀不可能并存。因此,无论宏观紧缩政策还是刺激需求政策,对付滞胀都没有成效。后来美国经济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导致滞胀的重要因素是另一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对这种通胀,主要依靠增加供给的方式来缓解。
当前我国成本推进型通胀压力的成因
我国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这一轮通货膨胀势头,是综合型的,其中既有需求拉动的成分,又有国内外输入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压力。这大体上由以下四方面原因形成,而且这四方面的原因往往相互依存、相互推动。
一、原材料燃料价格因成本上升而上升。原材料燃料价格上升,既可能是因为投资需求过旺而造成,也可能是因为成本上升而引起,但原材料燃料短缺则是主要原因。在压缩投资需求的情况下,只要原材料燃料依然供给不足,就不能排除人为炒作因素对原材料燃料价格上升的推动作用。
二、农产品价格因成本上升而上升。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更多的在于供给不足;自然灾害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因素,同时,农产品生产中,地价、用工成本和运输成本的上升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当然,这里面同样存在人为炒作因素和消费品预期不稳定的影响。
三、用工成本上升推动了价格上升。用工成本上升的原因较多。一是工资水平偏低,内地农民工认为这样低的工资缺少吸引力,他们宁肯就近打工或做小买卖,而不愿长途跋涉去沿海;二是技工短缺,即使提高工资标准也招不到合适的技工、熟练工人。如果说工资水平偏低,那么提高工资水平是合理的,否则务工者如何生活?但需要注意的是,用工成本上升具有刚性,上去以后就不再下降了。这样,企业宁肯采用机器以替代人力,宁肯花较高的工资招用技术工人,这样一般简单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就会减少,从而增大就业压力。三是改革开放30多年了,人口红利是否已经耗尽?低工资雇工的时代是否已经结束?
四、地价和房价的上升推动了成本的上升。地价和房价上升既是需求拉动的结果,也是成本推进的结果,二者是交织在一起的。从成本推进的角度分析,地价、房价的上升,导致租金率上升,使企业成本随之提高;也引发了农产品价格上升和用工成本上升。
**要从结构调整方面着手治理
应对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宜单纯采取宏观紧缩政策。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发生的滞涨,表明了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政策的局限性,因为这时的胀是成本推进型的。根据我国当前的状况,可采取如下对策:
,尽管宏观紧缩政策一般说来对治理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是没有效果的,但由于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势头是综合型的,既有成本推进型的,又有需求拉动型的和国内外输入型的,特别在地价和房价方面,往往呈现需求推动因素和成本推进因素的交织作用;所以由适度从宽的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可行的,保持积很的财政政策也是必要的。当前的迫切问题是,要让货币流量回归到合理的水平,这有助于治理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但控制信贷规模**要适度,要适可而止,否则就有可能出现滞涨。要知道,中国当前的滞,反映在经济增长率降到6%甚至6%以下。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季度的情况表明了这一点。令人担心的是滞和胀两难问题处理不好,结果通货膨胀率压不下来,或下降得不多,而失业人数增多了,并且居高不下。所以**要从结构调整方面着手。通过结构调整,产能过剩的行业受到抑制,而短板行业的产量增加,供给得以支持。同时,通过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了,就业将随之上升。
第二,由于原材料燃料价格和农产品价格上升,与供给不足有相当大的关系,因此,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中应当采取结构化政策,即针对短缺产品的生产实行有倾向的政策调控,该保的保、该压的压。增加供给是消除成本上升和价格上升的重要对策,而且有利于支持目标经济增长率的实现。
要为民间游资开辟投资实体经济的通道
第三,由于原材料燃料价格和农产品价格上升中都可能有人为炒作的因素,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市场管理,禁止囤积行为;另一方面要为民间游资开辟投资实体经济的通道,把游资引向供给的增加。关键是认真落实非公经济新36条。当前,需要制定进一步落实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于短板行业和农业、养殖业的政策。
第四,劳动力技术结构的调整应当抓紧进行。由于技术工人,特别是熟练工人短缺,有必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包括高等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只要熟练工人在工人总数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也会相应提高。熟练工人供应充足了,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条件会更好。
第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企业的直接融资比例。这是在压缩银行信贷量的同时支持经济增长率的有效途径。三板市场的推出,是促进创新和创业的有效措施,有利于增加供给以缓解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压力。要知道,新经济等于技术创新加资本市场,仅有技术创新而缺少资本市场的支持,技术创新难以获得较大的成效。上世纪后期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就是一个例证。
要研究居民收入的双挂钩机制
第六,当前的民生问题仍然是增加就业和支持居民实际收入上升。要研究居民收入的双挂钩机制,这是指:一方面,居民收入要随着GDP增长而增长,这是个挂钩;另一方面,居民收入要随着CPI提高而提高,这是第二个挂钩。两个挂钩都重要,不可偏废。关于就业问题,前面已经提到。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居民实际收入的上升对稳定社会和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如果实现了居民收入与GDP和CPI双挂钩,毫无疑问,社会可以稳定,内需也可以相应扩大。
,需要注意的是预期问题。有两个预期,一是通货膨胀预期,二是企业创收预期。要稳定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这对治理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十分重要。只要货币流量能回归到合理水平,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就会逐渐趋于稳定,但这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至于企业创收预期,其重要性决不在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之下。
小编点评:如果企业尤其中小企业感到融资越来越困难,用工成本越来越大,汇率又不稳定,市场前景难以估量,那么投资信心会下降,企业创收前景不看好,社会就业问题就会突出,这对于经济的害处是不言而喻的。这同样值得关注。
(责任编辑:丿丨丨)
上一篇:涨腰包不瘦好项目 耕田郎农资加盟 下一篇:加盟倍丰农资 成就涨腰包不瘦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