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业:30年的商业沉浮
- 简比 2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钰 3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子兴 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子兴 1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左达吉 3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肖 2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肖 4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武先生 1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家庆 4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文忠 4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侯 3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侯 2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黄婷 1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戴 3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3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龚小姐 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
在上世纪80年代很多服装行业都是在小巷子里形成的,90年代开始的批发市场,21世纪服装品牌开始走出过门而现在开始网购热潮。
萌芽:“坐商”时代
改革开放之后,掌握中国命运的决策者们一直在解决意识形态的问题,还围着“是要超市场经济,还是搞计划经济”绕圈子。由于体制上的原因,使得企业不知道市场是什么样子,刚刚从“灰黑蓝绿白”中跳出来的人们,也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服装。
1979年,汉正街在一片争议声中开始尝试市场经济。此前,服装供给完全是计划式,生产企业不必知道产品终流向。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会议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迈开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新的商业模式也随之孕育而生。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批贩运服装的人--“倒爷”,他们把时髦服装从广州等城市贩卖到各省市其它地方,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以这类服装为基础的“地摊”式服装集散场所。1986年7月12日,有关媒体曾登载过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文章中写道:“对行情反应灵敏的个体服装货摊,迅速推出黄裙子。西单夜市上,放眼望去,一排排黄裙子如一丛丛盛开的黄玫瑰……一位姓程的个体商贩说,他多时一晚上卖出100多条黄裙子。他从广州买灰黄色洗水布,自己加工出售,每条裙子卖8-18元不等。
由此可见,当时,服装批发市场的雏形已形成,走街串户、摆摊式推销、前店后厂成为主要的销售形态。
比如,西柳服装市场管委会主任李振菏讲述,西柳服装市场的建立,源于一个叫丁岐山的农民。1979年,丁岐山偶然发现自己加工的裤子成本低,售价比国营商店便宜,还有利可图。在丁岐山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效仿,家家开始做裤子、卖裤子,并到东北各地推销,一个马路市场这样自发形成了。
可以说,改革开放后,旺盛的市场需求,催生了一个由卖方市场主导的商业时代。不过,在这初的10年里,服装产业的结构十分单一,经济体制单一、市场单一、产品单一,当时显赫一时的国有企业,沉醉于坐等销售的模式,习惯于短缺经济的“以产品为中心”的思维,这也是导致后来国有企业消失的重要原因。
成长:集体突围
一方面,服装批发市场遍地开花。90年代中后期,批发市场成为服装流通主要渠道,部分市场向着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迈进。与此同时,大型少售商业改革也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开始了,商业公司、商业集团,商业大厦登上舞台,商场成为城市居民服装消费主要场所,也成为有实力品牌企业的要选择。
另一方面,9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1998年东南亚金融风暴后,中国服装市场也逐渐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一些思想敏锐的企业家认识到这一点,应时而动。杉杉通过加工外包和借助特许加盟商之手来使杉杉脱离销售、生产环节,只专注于服装业“核心价值”的环节,不啻为一种成功的尝试,而把“虚拟经营”玩得的当属美特斯邦威。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服装产业表现得非常活跃,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地区涌现出许多服装企业,整个产业也越来越走向成熟。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后,许多企业家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批领军企业由此诞生,战略在服装行业被明确提出。
1994年,休闲装美特斯邦威创建之时,总裁周成建只有400万元的原始资本。由于资金有限,他决定采用一套的经营模式--生产、市场两头在外,集中精力运营品牌。当时,这种虚拟经营的模式并不为业界接受,还称其为“空手道”,周成建甚至被称为“虚拟先生”。
现在服装行业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这样就减少了中间的环节和销售成本这样子就让服装行业的发展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编辑点评:值得注意的是,90年代中期以后,特许经营模式开始在服装业风行,并逐渐成为主流模式,诸多企业特别是男装品牌都乐于采用特许专卖拓展终端市场。
(责任编辑:小微风)
上一篇:应对“裸检” 英发明反X射线内衣 下一篇:2011春季服装带你走进童话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