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料产业在向低碳发力
- 刘小姐 1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吴奶奶 2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段 3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3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美女 3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美女 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美女 2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美女 3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赵海璇 2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赵海璇 3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贺先生 3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2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沙 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齐总 2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荣荣 4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
记者在多次的采访中了解到,我国传统的纺织产业对环保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有了不小提高。在各类环保原料的运用、生产环节能源的控制、污水废气的减排等方面,均可以看到国内面料企业的进步。
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在迎合低碳大趋势的过程中,企业的应对方案越来越成熟,并可以看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在面料企业2011年春夏新产品的名单中,出来了越来越多的环保新纤维:吴江德伊加大了铜氨纤维与粘胶、天丝等原料的混纺比例;广州扬纤以绿色原料为重点开发对象,如竹纤维、海藻纤维等;向兴集团则推出了竹纤维以及云母纱……尽管到目前为止,他们并不是为面料企业带来真金白银的“主力军”,但却是力量不可小视的“生力军”。
而在具体生产过程中,由于技术工艺的优化或是生产设备的升级,水、电费用的降低是**的。另外,还有一些面料产品,可以降低消费者实际穿着过程的碳排放,例如旭荣集团的FLYCOOL面料,接触肌肤会产生瞬间凉感,可以让穿着者的环境空调温度调高1°C,约可节省3%~5%的电费,约减少0.66kg的碳排量。
去年的面辅料博览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天津天纺集团展位参观时,给企业负责人提出一条建议——面料环保主题产品应该在每款产品上打出能够减多少碳排放量的指数,而不是只打出环保招牌,没有数据支持。
记者随后与该负责人在交流中了解到,企业也想将低碳成果展示出来,但行业目前没有通用的具体统计手段,也没有验证这个数据真实性的权威机构,让企业也有些许无奈。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拉开了国内面料企业与碳标签的距离?
(责任编辑:佳佳)
上一篇:22家童企海博会风采再现 下一篇:纺服业贴上碳标签难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