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碗鸡汤到田源鸡火锅
- 朱 4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朱 2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安志新 4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周 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斌 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先生 3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欣 3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林下 4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林女伶 1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林地海 2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先生 4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1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2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1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 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 1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在北京的火锅行业中,有一种以“靓汤、嫩鸡”为特色的火锅,因味道鲜美、风味、无油无盐著称,并以“先喝汤的火锅,喝到底的火锅,喝三碗汤的火锅,不上旺的火锅”,在火锅行业中引起一场新的饮食风暴。现各省市已有50多家连锁店。
母亲的那碗鸡汤
这家餐饮公司的撑门人杨素青女士,出生在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幼年的杨素青小巧体弱,7岁那年,她得了一场重病,一向节俭的母亲,把家里先吃螃蟹的一只下蛋母鸡杀了,配以母亲亲手采来的中草药,在旺上精心煨制了整整一天一夜,熬成了一碗色如牛奶、略带药香的鸡汤。杨素青女士现在还清晰地记得,母亲用那双熬红的双眼看着她一口一口喝下去,她的病后来竟奇迹般地好了,身体也强壮了起来,这碗汤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12岁那年,由于积劳成疾,母亲自己也得了重病,在病危之时,杨素青女士用自己卖草药的钱换回了一只老母鸡,她趴在病重的母亲耳边再三追问煨制鸡汤的方法,可是当她按照母亲传授的方法在煨制鸡汤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人世。这碗鸡汤成了她少年时代伤感的记忆。
下岗后被迫创业
成人后的杨素青女士,成了一名让那个时代女性羡慕的军嫂,并随丈夫落户到河北武强县。象那个时代大多数的人一样,成为了上班一族。每月的腰包不瘦给这个家庭带来了稳定的生活,那是一段幸福的岁月,在那段甜蜜的日子里,他们的大儿子出生了。可好景不长,随着改革大潮的冲击,杨素青女士所在的企业走到了破产的境地,工人们赖于生存的工作一夜之间没有了,她和许多工友一样,彷徨过,等待过,失望过。为了使自己的家境宽裕一些,夫妻二人必须有一个人挑起家庭的主要经济重担,由于杨素青女士会理发的手艺,经过权衡,先由杨素青女士下海,她从此被迫走上了艰苦的创业之路。
从军嫂到理发女工
1990年年初,利用丈夫转业时150**的安置资金,购买了简单的理发、烫发设备,丈夫又从单位拉回了几块木板,亲手钉成了约有12平方米的一个小板房,又用报纸简单裱了一下,于是,在武强县城一个并不显眼的小街上,杨素青女士的“小青发屋”开张了。
由于技术娴熟、价格合理、待人热情,杨素青女士的小青发屋常常是门庭若市。到1990年年底,夫妻两人一算帐,竟然积攒了四千多元钱!在那个时候的武强县,这相当于他们这样家庭好几年的腰包不瘦。杨素青女士沉浸在创业成功的喜悦之中。
在“小青发屋”的不远处,有一个“满堂红饭馆”,饭馆的店长娘是个中年妇女,整天抱着孩子在外面晒太阳玩耍,从来不象杨素青女士那样,一天到晚脚手不停地忙碌着。一天,店长娘问杨素青女士,“小青啊,你一天忙到晚,能挣多少啊?”杨答“理发五毛,烫发二元,除了过年过节,一天也就二十来块钱吧!”店长娘眯眯一乐,神秘地说“不瞒你说,我们一桌饭就能挣200多元呢!过年过节就更不用说了!我就雇几个人,自己从来不用象你这样忙”!听完这话后的杨素青女士不仅一惊,再一算帐,同在一条街上,这家饭馆一年的腰包不瘦却相当于自己好几年的腰包不瘦!那个下午,杨素青女士早早地收拾了一下她的发屋,不声不响地回家了。
初涉餐饮业
第二天,杨素青女士继续她的理发工作,但那个店长娘的话提醒了她,她开始注意观察各种饭馆的生意。
一天,发屋对面农机大院的书记来小青发屋理发,言谈中提到他们单位新盖有几间门面房,正准备对外出租。得知这一消息,杨素青女士如获至宝,拿出理发时攒下的四千多元钱,又托亲戚贷了二千多元的款,顺利地拿下了
她的家店。这个店面当时约有200来平方米,刚能放六张桌子,但总算装修一新,有了自己的饭店了,于是做起了家常菜。碰巧的是,在这个时候,开饭馆的那个店长娘由于内部原因,饭馆也没办法经营下去了,杨素青女士把她饭店的大厨和员工全部招聘到自己的店里,就这样杨素青女士的餐馆在1992年腊月里开张了。为了稳定菜品质量和安定人心,也为了弥补自己不懂餐饮管理的不足,她破例给几个大厨师每人长了一百元工资,这样的工资涨幅,不但使厨师的工作积很性大增,也使得生意更加红旺了。也是从这一年,杨素青女士开始了她的厨师、服务员、店长等多个角色集于一身的餐饮生涯。值得一提的是,二年下来,杨素青女士已积攒了八万多元的资金!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的店长了。
到不欠帐的城市做餐饮
那个时代,在县城开饭店是赊帐成风,大小饭馆都流行欠帐消费,一年下来,不但不能如期收回欠款,还会因此得罪不少固定的顾客,生意很难做得好。夫妻二人商量后决定到当时经济相对发达的衡水市继续餐饮事业。
1995年,通过报纸广告,杨素青女士在衡水市的开发区附近,找到了一家合适的店面。此时,杨素青女士的爱人张东辉先生也从单位辞职,全身心地支持她的事业。全家依然从武强县迁到了衡水市。
经济生活刚刚繁华的衡水市,家常菜虽然有**的市场,但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顾客消费,餐饮必须有特色才能生存和发展。杨素青女士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点,她在为她的餐饮事业寻求新的突破点。
小编点评:当时火锅已经在北方地区逐渐流行,衡水市当时也有几家不错的火锅店,生意相当不错。对餐饮行业中新生事物非常敏感的杨素青女士,考察后发现,火锅与家常菜的不同,主要有成本相对轻低,不用太大的厨房,不用太多的厨师,人工费也相对较低,容易管理和复制,这一发现让杨素青女士兴奋不已,她开始思考她的餐饮之路的项目和未来的方向。
(责任编辑:丿丨丨)
上一篇:中国快餐缘何不敌洋快餐 下一篇:如何通过装饰增加餐厅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