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VC坐头把交椅 外资PE爱上人民币
您可能感兴趣的项目78%用户关注的赚钱项目
- 李欣 1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林下 2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林女伶 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林地海 1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先生 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1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1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 2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 1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强 4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杜龙 4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3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钱总 2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钱先生 3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森 2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坐上头把交椅
忽如一夜春风来。这是本土创投机构(VC)新近感受到的一种惬意;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这是外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PE)默默领受的一种失落。
眼下,一种此消彼长的微妙气息,悄然弥漫在国内私募股权市场上。新出炉的统计数据,则加重了外资PE的焦虑:2009年新募集的人民币呈现出爆发性增长态势,无论数量抑或募资规模,均很越外币。
在私募的江湖上,外资PE历来是的“大佬”。曾任浙江天堂硅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为省金融办副主任的包纯田,是省内早涉足股权投资的创投人之一。他回忆说,由于国外具备较畅通的退出通道,那时国内包括创投在内的私募股权投资,基本上都是外币尤其是美元“包打天下”。
确实,自2003年起,当外资PE们带着大把的美元,蜂拥踏上前往中国的“淘金”路时,相比国内蹒跚起步的几家VC,前者的“霸气”在举手投足间尽显无遗:凯雷入股太平洋保险,高盛“吃下”双汇,KKR注资平安、蒙牛和南孚,淡马锡购入建行、中行和民生银行股权……实力+经验,令外资PE一时大出风头。
当然,市场主导权一夜间就易手几近天方夜谭,但“润物细无声”式的潜移默化更具渗透力。2006年随着本土创投的“迎风见长”,特别是募资规模动辄数十亿元的人民币纷纷“拔地而起”,令外资PE们吃到了不小的分量:2006年底各省市只产业投资――渤海产业问世,总规模达200亿元人民币;紧接着,5只总规模达560亿元人民币的产业获准“开闸”……至2009年,在遍地开花的大小本土VC们的潮涌下,外资PE“一手遮天”多年的市场格局遭翻转。
包纯田把人民币强势崛起的原因归结为两点:先,随着国内IPO(上市)重启及创业板的开闸,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日趋成熟,使风投的退出机制日趋完善与多样,从而刺激了越来越多的国内资金涌入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人民币自然当其冲;其次,人民币“不差钱”,不仅以社保、政府财政和企业资金、券商直投试点、上市公司、民营企业、富裕人群等为代表的人民币LP(有限合伙出资人)群体力量在迅速膨胀,而且资金量庞大的保险资金也跃跃欲试,使人民币资金来源匮乏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借用一位创投人的话说:“在这样的格局下,人民币不强势都难。”
当外资PE爱上人民币
不过,面对本土VC如潮的攻势,谁也没想到,外资PE的“转身”竟如此迅捷。
2月24日,外资PE巨头凯雷投资集团与浙商血统的民企复星集团,即高调宣布设立一只联合品牌的人民币,期金额达1亿美元。这是凯雷在开年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所设立的第二只人民币。今年1月,它已与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合作在北京设立一只50亿元规模的纯人民币。
值得关注的是,凯雷与复星的合资主要投资方向锁定了国内高成长性的企业及能受益于中国经济成长的国内外企业,并埋下“伏笔”:很快将面对国内投资者募集更多的资金。“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已成为各省市内外投资界看好的地区之一。”这并非是凯雷联合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大卫?鲁宾斯坦的客套。因为凯雷的实际行动已说明了问题:截至2009年末,凯雷在中国投资的项目很过40个,投资额逾25亿美元。
当然,对人民币趋之若鹜的外资PE并非,自2009年以来,百仕通集团、德丰杰投资、里昂证券等外资私募也纷纷在国内发起设立人民币。
自打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素来以美元“铺路”的外资PE们,怎么突然间就“移情别恋”上了人民币?
浙江省产权交易所总经理姚上毅的看法是多重因素使然。他说,其一,目前外资PE以人民币进入国内股权投资市场仍存在一定的制度性障碍,主要是外汇管理部门为防止热钱流入和外资在境内套利,规定外资企业资本金结汇所得人民币除另有规定外,不得用于境内股权投资。所以,外资PE采用合资形式设立人民币,显然是一种迂回出击的策略;其二,在国内外性金融危机中,海外资本市场普遍低迷,IPO案例少之又少,而中国A股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却成为国内外IPO案例多的资本市场,这对外资PE的吸引力可以说是相当的大,完全能在中国国内实现“本土募资、本土投资、本土退出”,毕竟搞风投,终是要稳妥地退出并“着陆”,才能把利益回报牢牢攥在手心。
在姚上毅看来,现在外资PE热衷人民币还只是开端,高潮在后面,因为国内股权投资市场的“磁场”效应摆在那儿。当然,对本土VC而言,道理也一样。
谁的地盘谁作主
单以2009年的业绩而论,本土VC多少带有跑赢外资PE的意思。但就此断言“东风压倒西风”――人民币从此便能力压外资一头,则为时尚早。
东方富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周绍军认为,2009年本土VC业绩相比更为出挑,实际上有特殊因素在内。主要是国内一级、二级市场的价差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本土VC收益高于习惯于在海外资本市场退出的外资PE。他解释说,本土VC在2006年前投资的项目市盈率约5至6倍,但在2009年创业板上市,市盈率就高达100多倍,这里面就存在一个很大的获利空间。相比之下,境外二级市场大多较成熟,市盈率稳定,且比国内市场要低得多。
周绍军表示,当下本土VC已进入发展“快车道”,未来无论投资交易数量、资金规模,还是投资案例数量,继续很越外资PE实属正常。但数量多寡不是衡量一家是否成功的标杆,给投资人带来回报的高低、的收益率才是决定投资机构“江湖地位”的抢眼因素。这方面,外资PE更显得游刃有余。美元往往单个项目投资额较大,喜欢投资于国外已出现、在中国尚未成型的行业,具有较强的很前性,这就决定了他们更注重“单打”的成功率。一个项目投资二三千万美元,对外资PE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但对本土VC就是一个大数目了。本土VC囿于实力,投资“胃口”一般在3000万至5000万元人民币,偏好投资商业模式较清晰、简单的项目,若投资1亿元的项目就算得上“很重量级”了。所以,本土VC的投资案例个数或许会多,但项目的“个头”则远不及外资PE,回报自然也不在一个等量级上。
在达晨创业投资合伙人肖冰眼里,外资PE与本土VC堪称是“一生的对手”,现在外资PE正处在一个发展轨迹中的波谷时段,而本土VC则处于波峰位置。人民币的崛起,改变了外币“独大”的市场版图,但未来也不可能出现本土VC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常的格局应该是本土VC与外资PE并行,各有各的“打法”与优势。比如,投资成熟期项目,相互间比拼的是资源与关系,而做早期项目更多比的就是眼光、魄力、耐心,这往往更能体现机构的综合素质。
肖冰预计,未来一旦人民币对外资PE放开,那么国内股权市场的竞争肯定会更激烈,尤其是一些好资源项目更是双方的必争所在。鹿死谁手,不仅取决于各自的资金、品牌实力,同时各自投资团队的行业、专职知识背景,过往投资项目的成功经历等都将成为相互间的“胜负手”。 来源: 浙江日报
(责任编辑:)
上一篇:李家庆:人民币无近忧有远虑 下一篇:创业板现上市被叫停 苏州恒久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