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包装的“术”当成了品牌的“道”!
- 姚 2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陆 3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陆媛 1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钟 1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马先生 3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朱先生 3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朱先生 4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杨洋 3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罗 4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夏婷婷 4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唐业劲 4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赵强 2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周夏 1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先生 3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任 2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先生 3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纵观中国今天的家居建材行业,标榜自己“洋出身”的品牌,特别是新生的品牌,并不在少数,没有“洋文凭”,孬好不计也要弄个“洋名”才行。家居建材企业品牌的洋化风潮,并不是为了好听好看,而是为了迎合中国目前消费者的巨大心理需求。家居建材行业本身是个新兴行业,家居建材的大多数产品品类,也是以舶来品为主,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家居需求催生出来的。之所以洋出身,洋名能被消费者买账,是因为欧美的文化是一种相对高明的文化,欧美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被消费者崇拜和青睐的生活方式,洋出身、洋名的品牌,更能让消费者得到心理的满足感和优越感。这其实和上述的八九十年代说“广东普通话”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洋出身和洋名对企业的好处是便于品牌溢价,拉高品牌的定位和凸显品牌的价值感。对厂家现实的好处,是便于招商。对于经销商来讲,包装好的洋出身和洋名确实能在终端卖得起价格,做得好还能让消费者高高兴兴地买单。
自从家居建材行业出了“欧典地板”事件之后,很多企业学聪明了。再不敢明目张胆的去包装和标榜自己的“洋出身”了。很多企业有了变相的手段和做法,更多地打起了“擦边球”,或找个外国脸谱的设计师,或挂一个外国脸谱的美人图和老人头,让消费者发挥自己想象的翅膀吧。
千万不要把包装的“术”当成了品牌的“道”!
当经济足够发达的时候,当中西差距缩小的时候,当足够强大和自信的时候,当市场充分竞争的时候,当产业格局定型的时候,当消费者越来越理性消费的时候,当市场逐渐规范和透明的时候,当厂家与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逐渐消失的时候,就有可能是品牌“去洋化”的时候,是像“广东普通话”一样必然走向没落的时候。
不要去学唐骏,为了圆一个谎而必须去撒一千个谎,这必定会授人以柄、破绽百出的。
家居建材品牌,有一种包装叫“唐骏”,它可能是品牌的“原罪”,可能是品牌的桶金,但不是一桶金。
(责任编辑:)
上一篇:与品牌是否等价 下一篇:阿迪王走红缘与“猫扑精神”的网民的调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