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疑以求知问以施教”的教学渠道
- 薛 1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15241886937 3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徐凯 1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薛先生 1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薛先生 4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秦妮妮 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秦妮妮 1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先生 3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先生 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1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2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18643999968 3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1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2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黎 4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 4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
“问”的实质是疑,学生的学贵在有疑,教师的“教”贵在设疑。在课堂教学渠道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时代发展与新的课程标准的需要,而且是改革语文传统教学渠道,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一、发扬民主教学,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
先,必须关心和爱护学生,使学生打消顾虑,能够无所顾忌地提问。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要张榜公布,皮革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几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相反,热潮冷风、不恰当的言论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学生提出的好的、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唯有如此,学生才愿意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
其次,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培养学生自信心,鼓励学生敢于在不同场合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怀疑教材和教师权威,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作为教师,总体水平比学生高,但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尤其是信息社会时代,知识更新换代更快,导致教师知识结构不全面、不完善。而且,任何教材都不是十全十美,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教材也具有一些历史的局限性,应该鼓励学生发现这些局限,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发挥指导和示范作用,教会学生“善问”
笔者认为,要掌握一片新的文章,必须读懂文章题目,了解文章结构、文题特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从总体上把握文章思想内容。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做到这一点呢?尽管文无定法,但仍有规律可循。
其一,要让学生学会从文章题目中提出问题。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如记叙文题目常常揭示了主要时间或表达的意思。如学《社戏》一文学生就会提问:“文章的题目是《社戏》,但在文中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却不多,而写了许多看戏外的小事,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去读书,就能较快地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在看戏本身,而在于通过看戏这件事,反映乡下孩子的品质和聪明智慧,表达“自己”热爱他们的真挚感情。
其二,要让学生了解各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表达方式(说明、记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铺垫、对比、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物言志)。
其三,引导学生寻找关键词发问。问题是思维的旺花,学生在阅读中能发现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旺花,就要引导学生能在看似平常,似有深意的文字中质疑,也就是寻找文章关键词句。何为关键词?教师可以从会意知识入手。依旧代新,联系已经学过的确定的朗读重音、圈画等知识,让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步骤。
小编点评:善教者,必善教疑,必善教问。疑以求知,问以施教,必将成为一把开启教育宝库的有效渠道。
(责任编辑:盼盼)
上一篇:传播教育新渠道让学生感受教育之美 下一篇:挖掘文化内涵开拓语言教学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