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变成农民涨腰包不瘦的“米粮川”
- 黄 3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悦 4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朱 3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朱 2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安志新 2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周 1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斌 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先生 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欣 4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林下 3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林女伶 2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林地海 3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先生 3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3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碱地,碱性大。远处看,白花花一大片,不长草更不打粮,典型的不毛之地。
在泰来,有60万亩盐碱地,如不及时治理,不仅面积还将扩大,还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如将盐碱地变成良田,不仅改善生态,对人均耕地仅7亩的泰来农民来讲也是条增收新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泰来县就开始治理盐碱地。经过多年整理开发,现在的盐碱地成为农民增收涨腰包不瘦的“米粮川”。
近日,记者专程来到泰来县想了解当地盐碱地的整治情况。在汤池镇合兴村良种场屯,记者看到一位脸膛黝黑的年轻农民正和父亲算账:“8年了,咱家这块盐碱地终于见到回头钱了,亩产700公斤玉米,比村里的好地打粮都多。”
这位年轻的农民叫谢立章,屯里的治碱能人。谢立章的父亲说:“2003年,立章包下村里的500亩盐碱地,当时我说这块地碱性太大,就没人种出过粮食来,谁种谁赔。你小子再能耐,还能把这地种出花儿来!不曾想,这地还真让这小子给鼓捣好了。”
虽然当时谢立章的心里也七上八下的,但他却有自己的小九九:自家养了600多头猪,猪粪没地方堆,这块地离家近,往地里运粪,省时省钱。同时还能改良一下土壤,进行生物治碱。再说这块地不打粮,包这块地,了。
8年来,他往地里运的猪粪已经在500亩碱地上平铺了10厘米厚。他家的盐碱地年年种玉米,全部的玉米秸秆配合深耕深松全部还田、沤土。现在,地表的碱盖没有了,硬邦邦的碱土变成了暄腾腾的好土。改良后的盐碱地抗旱优势明显,今年亩产玉米700公斤,比村里的好地还要多打100公斤。今年的好收成,让谢立章信心十足。明年,他还要把治理后的盐碱地改成水田种水稻,届时腰包不瘦保准能翻一番。
小编点评:谢立章使用的秸秆还田、深耕深松配合农家肥改良的办法,就是泰来县农技推广中心搞盐碱地治理的办法之一。生物治碱、治碱,一系列的治碱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农民兄弟所认可、使用。在泰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农民投身盐碱地治理中。现在全县60万亩盐碱地,已经有40万亩被改造成良田。
(责任编辑:丿丨丨)
上一篇:家常火锅的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 下一篇:章丘大葱成为农民涨腰包不瘦“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