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眼中的重庆火锅的沧桑巨变
- 吴奶奶 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段 3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3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美女 3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美女 2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美女 4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美女 2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赵海璇 1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赵海璇 1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贺先生 2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沙 1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齐总 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荣荣 1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薛 2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拿到‘中国火锅之都’的荣誉,只能说明发展才刚开始。”在美国留学12年的接班人廖韦佳认为,重庆火锅要发展,还得有国内外化眼光,未来火锅的新一轮竞争势必在海外。从木炭鼎锅到电磁炉,从码头到海外,60年了,三代人眼中的重庆火锅各不相同,可谓沧桑巨变。
上世纪50年代 码头火锅
今年70岁的魏婆婆在磁器口生活了几十年,说起上个世纪50年代磁器口码头的火锅,她记忆犹新。
魏婆婆印象中的码头火锅,就是冬天的时候,一群纤夫、船夫围在一起,边吃火锅边取暖,烫的菜很少,凳子还很高,基本上不对外卖。
“当时有一些纤夫,常常在上岸后会在码头的竹木棚里升起柴旺,高高的吊一口老鼎锅,把葱子、白菜烫在一起吃。”魏婆婆回忆,那时可供火锅烫的菜不多,以吃血旺为主,一个竹筛子装一坨血旺、脑花、牛杂碎就算荤菜了,当时还没有毛肚、鸭肠。
上世纪80年代 星星之旺
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从小在磁器口吃着码头火锅长大的苏兴蓉,开始谋划着自己开店。
“当时的个体户火锅店已经很多了,大多是两三张桌子,摆在路边,用‘满山遍野’来形容也不夸张。”1987年,苏兴蓉在大石坝的一个公路边开了一家名叫“苏大姐”的路边店,4张桌子,从调作料、买菜到尝味道,都是她亲力亲为。
苏大姐说,当时烫火锅的菜已从原来的白菜、大葱发展到了毛肚、鸭肠,市场上的火锅菜品也前所未有的丰富起来。
上世纪90年代 成渝之争
1990年11月,成都衣冠庙郊野,重庆的何永智,拿下一栋2000平方米的三层独体餐厅,迈出了重庆火锅扩张的步,持续近20年的成渝火锅大战由此开幕。“当时成都火锅市场尚在原始阶段,在异样的目光中开业。”何永智回忆,时尚的现代歌舞演员深情款款,食客们一边吃一边欣赏歌舞,觥筹交错,气氛热烈。
旺了,惊醒了一位成都老者———有“杨百万”之称的杨义安。很快,杨义安针锋相对,倾力出手,在成都万年场赫然立起一栋狮子楼,40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是的两倍。
几轮交手之后,狮子楼声名远播,而成都另一元老品牌“半边桥老妈”也把名字改成“”,开始做火锅文化。至此,成都火锅形成了三强鼎立之势。
本世纪前10年 各省市扩张
“重庆火锅真正发展还是在成立了火锅协会之后。”作为重庆火锅协会创始人之一的何永智认为,2001年火锅协会成立后,重庆火锅迅速在各省市扩张,同时开始了产业化探索。
“那时候加盟太好做了,光是接各省市要求加盟的电话都忙不过来。”苏兴蓉深有感触地说,山东、河南一天可以同时开几家店。
而在邻近的成都,重庆火锅连锁也大获全胜,重庆火锅几乎占了成都火锅市场70%的份额,、苏大姐、、秦妈、清华、**等品牌纷纷杀入成都。
如今,一批火锅企业纷纷在石柱、江津等地建立了辣椒、花椒等种养基地和调味品生产基地。在各省市餐饮企业连锁百强中,重庆火锅占13席!
未来 海外发展
2007年,重庆火锅店长们长舒了一口气,长达十几年的“成渝火锅发源地之争”尘埃落定,重庆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火锅之都”称号,而此时的重庆火锅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烫的菜品有了海鲜,出现了一人一锅,出现了电磁炉、酒精炉。”何永智说,重庆火锅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
小编点评
“现在重庆火锅的口味、菜品在国外没问题,但在管理上还要下功夫。”廖韦佳认为,在海外,重庆火锅也有口碑,一些海外热钱和风险投资机构对重庆火锅也很有兴趣,“今后重庆火锅会出现上市公司。”
(责任编辑:佳佳)
上一篇:冬季火锅**要记得吃这六道菜 下一篇:涨腰包不瘦新渠道 意大利早红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