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村镇银行难在何处
- 蔡文丽 4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蔡文丽 3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蔡文丽 1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胡先生 3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杨小艺 2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先生 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黄城 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旭豪 1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黑皮 2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小五 1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小五 1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璠 3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余昀键 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孙先生 4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咨询加盟事宜 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4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截至 2010 年 6月末,已经开业的村镇银行是214 家,正在筹建的村镇银行是 52 家。尽管今年上半年新增 66 家,增速有所加快,但 214 家的数量与银监会规划目标仍相差甚远。村镇银行的建设工作进展并不顺利,原因在于大中型银行态度不积很,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差距大,村镇银行普遍“缺血”,村镇银行难以发挥机制的优势。
自2006年12月以来,中国银监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积很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尽管有政策鼓励,但实际上这项工作推进得并不顺利。
大中型银行态度不积很
2007年银监会发布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二十五条对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作了明确规定:村镇银行股东或先吃螃蟹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很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很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这就是说,只有商业银行才有资格发起设立村镇银行。
银监会出台这一政策的目的暂且不提,但这一规定客观上确实限制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尤其是抑制了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的热情,成为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原因。
目前,已经开业的214家村镇银行当中,80%由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等小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而设立,其中又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主力。包括国开行在内的各省市性大中型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只有30多家,态度并不积很,尤其是还有相当一批股份制银行未发起设立村镇银行。
大中型银行态度不积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相对于银行分支机构,村镇银行周期较长、创收较低。现阶段我国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农业经济风险大、腰包不瘦低,基本上还属于靠天吃饭。
二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大中型银行机构网络布局相对比较完善,尤其是在发达地区的县域不少大中型银行已经设立了分支机构,如果再在当地设立村镇银行,无异于对自身经营构成竞争威胁。
三是设立村镇银行属于对外投资,需要经董事会审批,不仅流程比较复杂,而且要面对股东的资本回报要求。在资本刚性约束下,商业银行显然更希望大力发展低资本消耗业务,以提高股本。
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差距大
“村镇银行不村镇”是村镇银行受质疑和诟病的重要原因,其主要表现在两点:
先是在设立地域上,目前已经开业的村镇银行,相当一部分都设在地级市和县域,尤其是经济比较发达、金融服务并不贫乏的县域和大城市郊区。相反,在需要村镇银行的乡镇和农村,尤其是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地区的乡镇和农村,设立村镇银行的几乎没有。
其次是在市场定位上,大多数村镇银行都以所在县域的企业客户为主,很少主动下乡,那些真正急需**的农户实际上很难获得**。不仅如此,在企业客户的选择上,村镇银行也存在“放大放小、嫌贫爱富”的现象,放贷的主要对象多为相对好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或中型企业。即使有少数村镇银行向农户发放**,也大都选择“企业+农户”的模式,要求必须有企业为农户提供担保。
“村镇银行不村镇”现象其实并不奇怪。先,目前大多数村镇银行成立时间不长,只有一个网点,如果将服务半径扩大到县城以下的乡镇和农村地区,不仅成本高昂,原有的信息对称优势也将消失。其次,大多数农户都缺少有效抵押物,农户的主要财产如宅基地、耕地等由于没有产权,实际上很难变现。而粮食价格变化非常快,且容易变质,导致农户**风险很大。,从发起行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来看,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和外资银行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实际上并不是为了服务“三农”,而是为了“曲线救国”,将其作为跨区域经营的跳板或敲门砖。
小编点评:毕竟对异地扩张需求强烈的城商行来说,相对于设立村镇银行,到异地设立分支行不仅门槛较高,而且审批的流程漫长,很难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设立村镇银行不仅响应了号召,而且可以获得的政策支持。实际上,很多村镇银行根本就不向农户发放**。
(责任编辑:丿丨丨)
上一篇:卖火锅依旧一夜实现梦想? 下一篇:农安吹响现代农业“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