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火锅发源于泸州
- 齐总 1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荣荣 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薛 1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15241886937 2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徐凯 1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薛先生 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薛先生 4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秦妮妮 4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秦妮妮 4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先生 3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先生 3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3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4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18643999968 3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2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小姐 2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四川火锅的出现,大约在清代的道光年间(1821-1851)。经过多方考证,四川火锅真正的发源地是长江之滨--酒城泸州的小米滩(现高坝二五厂)。炊具仅一瓦罐,罐中盛水(汤),加以各种蔬菜,再添加辣椒、花椒*(因为有菜当三分粮,辣椒当衣裳之说)。
当时的重庆却是水路交通要道,比起泸州就大多了。这种食俗沿袭而下,传至重庆后,就又有一番变革了。当时一些苦力(棒棒)见到这种吃法后,就跑到杀牛场捡一些被人丢掉的牛内脏到长江里洗净,切成小块,和船工们一起吃。大家都觉得非常美味,又能填饱肚子,又能驱寒。
再后来就有人干脆用一挑(两个)箩筐,一头放些牛杂(以毛肚为主)、小菜,一头放一泥炉子,用一口分了格的大洋铁盆放在炉子上,盆内沸腾翻滚着一种又麻又辣又咸又香的卤汁,每天就在河边、桥头或走街串巷的叫卖。于是这些船工、苦力(棒棒)们也不再自己生旺煮了,各人认定一格,即烫即吃,直至吃饱,还花费不了多少,既经济,又方便,又能增加热量。
除了那些苦力外,来围着挑担子的吃的人也越来越多。直到民国二十三年,才有人把它搬进了小饭店,把这些担头移到桌上,泥炉依然,只是将分了格的铁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蘸汁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净而适合众人的口味,慢慢地这种小饭店越开越多,在重庆对岸江北的一条小街上几乎全都是这种饭店,并且吃的人相当多,这就是“重庆毛肚火锅”的起源。后来人们为了记住这种吃法是从小米滩传过来的,就干脆把这条街称作小米街。
乃至后来,到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火锅日益兴盛,官场要员、金融巨头、商人、记者等以吃火锅为荣,有人还把这种火锅店高尚化。许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跑到台湾的国民党老兵,至今仍念念不忘重庆火锅的美味,有的还在台湾开起了火锅店(但由于原材料的问题,老是赶不上四川本地的味道)。所以现在许多书上都说四川火锅发源于重庆江北,但事实却是源于泸州,在重庆发展开来的。
1、鲜香味美:在旺力作用下,火锅中的汤卤处于滚沸状态,食者边烫边食,热与味结合,一热当之鲜;加之汤卤调制十分讲究,含有多种谷氨酸和核甘酸在汤卤中相互作用,产生十分诱人的鲜香味;再加上选用上乘的调料,新鲜的菜品、味碟,真是鲜上加鲜,回味无穷。各式火锅(20张)
2、口味大众化:在品种和风味上实行了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食客的需求;再加上几十种不同的味碟的调配,其适应性更加广泛,适合大众化之口味。
3、用料更广泛:以传统的毛肚火锅的牛杂到今天的飞禽、走兽、山珍、海味等原料的增加,四川火锅的品种可以说数不尽数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凡是能吃的食物都可以在火锅中煮或烫食。
4、制作精细:从调味的选用必须是上乘外,汤料的熬制,原料的加工,味碟的配备,菜品的摆放,烫食的艺术都十分的讲究有道理。
5、乐意方便:火锅之乐,在于意趣,亲朋好友,宾客同伴,围着火锅,边煮边烫,边吃边聊,可丰可俭,其乐无穷,正如清代诗人严辰写的围炉聚饮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
6、养身健体:由于用料的作用,对身体十分有益。如吃得大汗淋漓,对于治感冒有**的**,可*湿,特别是含营养较高的食品。如:鱼头、甲鱼等,还有吃**火锅,对保健强身,辅助**某些疾病也有**的作用。
编辑点评:吃火锅的经验应是先荤后素,烫食时汤汁**要滚开,要全部浸入汤汁中烫食;其次是调节麻辣味,方法是:喜麻辣着,可从火锅边上油处烫食;反之则从中间沸腾处烫食;再次就是吃火锅时,必须配一杯茶,以开胃消食,解油去腻,换换口味,减轻麻辣之感。
(责任编辑:小浩)
上一篇:水产**水质改善重要吗 下一篇:黄尾鲻的繁育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