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避技术”创造农业神话
- 王峰 3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杨 2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邓生 2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唐芙蓉 3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 1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谭 2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4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诗琪 4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诗琪 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袁树佑 1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篮子 2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高先生 2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姚 4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安志新 2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安先生 4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陈龙 2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一种简易适用的“避雨、避寒、避晒”新技术正在广西各地农业生产中发挥独到作用:年初雨雪冰冻灾害给南方许多省份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广西却有500多万亩农作物因采用“三避”技术而大大降低了损失:农民运用这项技术在木薯和甘蔗地里搞间种,喜出望外地多收了一季西瓜……一些**户说,“三避”技术真是农作物的“保护神”、农民朋友的“财神爷”。
大灾之年阳朔金桔创出“**”
在阳朔县远近闻名的古板村,挂果时节人们都可以看到,连片2万多亩的果园里.一张张白色的塑料薄膜将一株株金桔树罩在下面.好像一朵朵排列整齐的白色大蘑菇。非常壮观。当地果农说,用塑料薄膜给金桔树盖上“银被子”.这是当地人为了保护果树和果实想出来的“土办法”。
阳朔县农业局局长覃祖鸿说.在此之前,由于金桔果大皮薄.果实水分多,下雨时大果、先着色的果很易开裂,感染霉菌后大量脱落.遇上秋冬多雨年份,落果率高达80%:为了减少损失,果农只好提前抢收上市,但由于品质差,价格一直很低。一些果农将刚成熟70%左右的果子摘回家里保鲜,但金桔存放一段时问就逐渐糖化,甜、脆度明显下降.味道也大打折扣。
从2000年开始:当地农民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开始采用树冠薄膜覆盖的办法“避雨、避寒、避晒”,结果令人振奋:加盖一层塑料膜既可避雨防止果子开裂。又可增加光照、延长金桔在树上的生长时间,金桔可以长至完全成熟.提高了单产和优果率,还可以减少和杜、保鲜防腐剂对果实的污染。
覃祖鸿介绍.采用“三避”技术后.阳朔金桔的产量、产值大翻番,还因为品质好.成为桂林特产水果中的。
今年初.一场1951年以来为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袭击了桂北地区.其他地方金桔**户损失严重,但阳朔县却是个例外:运用了“三避”技术的5万多亩金桔在覆盖薄膜的保护下,灾害损失保持在10%以下。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据测算阳朔金桔裂果、落果率减少近80%,产量提高24.8%.平均市场批发价达每公斤6元.比普通金桔价格提高了一倍,产值增加跳高。
百余种“三避”技术不断创新
目前广西大力推广的“三避”技术.是采取人工简易实用设施.配套适当技术手段,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对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不良环境条件加以克服的现代农业技术集成。这类 技术的特点在于充分、合理和科学利用温、光、水、土资源,可以较好地防灾害、防病虫、防污染,实现农业生产的好、高产、生态和效果。
导师介绍,阳朔金桔薄膜覆盖正是广西门大力推广的“三避”技术的典型代表。而在其他一些地方.地膜覆盖、塑料大棚、人工温室、防虫网室、遮阳网棚、避雨小棚、果实套袋……花样繁多的“三避”技术正在发挥的作用。
在广西崇左市扶绥县,当地农民运用“三避”技术创造性开拓了10万亩蔗地间种西瓜产业。农业导师介绍.‘以前甘蔗间种西瓜虽有农民尝试。但一直不上规模,后来推广的西瓜“避寒”地膜和小拱棚栽培技术才大幅度提高了单位面积土地的**效益。
扶绥县农业负责人算过一笔账:间种西瓜采用“三避”栽培技术比单纯套种方式大幅度提高了西瓜产量,还可以使西瓜提早上市10天-15天。卖得更好的价格。此外,西瓜收获后。腐烂的西瓜藤茎、叶子等肥了地块。反过来又增加了甘蔗的亩产量。
一扶绥县山圩镇农民陈晓林告诉记者,单纯**甘蔗每亩纯收入为90**左右.采用“三避”技术模式后.在新植蔗地里采用地膜和小拱棚天膜覆盖间种好西瓜.平均每亩增产甘蔗0.5吨,达到6.5吨;西瓜平均亩产1500公斤。按平均收购价格每公斤1.2元计算.每亩西瓜收人为180**。两项总收入扣除成本,甘蔗**间种西瓜平均每亩纯收人比单纯**甘蔗多出1453元。当地农民形象地说:多捡了一季西瓜。一亩地变成了三亩!
近年来,广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不断把传统耕作技术与现代科技成果结合,进行组装配套和集成应用.先后摸索出许多不同种类作物的“三避”栽培模式,如水果(葡萄等)的“避寒拱棚+地膜覆盖+避雨拱棚+果实套袋”,蔬菜(西红柿等)的“避寒拱棚育苗+避晒遮阳网+地膜覆盖+避雨拱棚”,食用菌的“避寒避雨大型拱棚+避晒遮阳网覆盖”,以及中草药、花卉、烟叶、桑蚕、水稻防寒育秧、地膜玉米等。
除了门总结的10多套主推模式外,各地因地制宜总结和推广的模式达100多种,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农业耕作新模式,如双膜西瓜、地膜玉米、金桔树冠盖膜保鲜越冬等。
“‘三避’技术掌握起来很容易.操作简单且投入成本不高。看起来很小、很不起眼,但其中蕴含着科学道理,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在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支持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张明沛说。
神奇“小”技术展现魅力
记者采访中发现,“三避”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使西瓜、蔬菜等本地传统品种不断做强做大,一批本地原本无法栽培的作物也逐渐形成产业化。据测算,瓜类“避寒”地膜栽培单位面积可增产30%-50%.并提早上市赢得好价钱;“避寒”茄子双膜覆盖技术单位面积效益比不盖膜的提高60%。这些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耕作模式,许多闻所未闻的**搭配收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成效。
在桂林,当地农民尝试通过阳伞式棚架避雨葡萄技术,改变了南方不能种好红提子的历史,使桂林成为广西的葡萄生产基地;应用遮阴栽培技术,原来只能生长于林阴下、岩洞里的尊贵中药材黄连、罗汉果等物种,现在也可以进行人工栽培。广西本地反季节蔬菜、花卉和好热带瓜果等农产品,日益成为我国北方市场的紧俏货。
“广西水田面积有限.采用‘三避’技术**水稻,可以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复种面积,延长水稻生长季节,使产量明显增加。”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经济作物处处长谭明说。目前广西运用“三避”技术防寒育秧面积已经占到早稻播种面积的大部分。
小编点评:据测算,这项技术仅在水稻**方面每年就可增加复种面积1000万亩,因此增加的水稻产量达200万吨,占目前广西水稻总产量的16.8%。
(责任编辑:丿丨丨)
上一篇:很声波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前景 下一篇:涨腰包不瘦有渠道 空气中种出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