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巴蜀的居民与饮食
- 王 1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纪光 3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纪光 2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杨 3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先生 4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2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云田 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弱先生 1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贺 2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余 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庞女士 4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庞女士 2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范 3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冯 2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范 1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老师 1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
古代巴蜀是我国古代干栏式楼居的发源地之一。成都十二桥发现 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干栏式木结构建筑遗址,已用木桩基础、木地梁、竹木墙体和竹木绑扎与榫卯相结合的屋顶。这种房屋底层架空,用来防水、防潮,也可防备兽类侵袭。
西汉时,在干栏式建筑基础上发展出了高脚或架空木地板的木构架楼居,到东汉就发展为廊院庭园式民居,具有现代四川民居的雏型。东汉画像砖上生动地展示了干栏式楼居和栅居的形象。原始的干栏在盆地周边保留时间很长。唐代杜甫进入剑阁,触及诗人眼目的是巴蜀这种“殊俗”:“仰凌栈道细,野人半巢居”。现代的四川仍处处可见干栏建筑的遗风。如阿坝州藏族的木楼、蜀南地区的竹楼。有特色的是土家族的幽美的吊脚楼,常建在斜坡上和河畔边,一般为两楼一底,底层为牛栏猪圈,中层住人,顶层贮藏粮食瓜菜,是具有特色的干栏式建筑。
巴蜀民居另外一大特色是邛笼——石碉文化,它主要是岷江流域的氐羌利用岷山多石的条件,因地制宜而创造出来的,今天阿坝州羌族和部分藏族还保留着这种富于特色的民居建筑。邛笼大体可分为几种类型:一是独户的石砌住房,一般分为三层,下为畜厩,中为居室,上有“照楼”和平台,内部则有独木梯或木桥梯作各层交通之用。另一种是集居寨子,寨子里往往建有数十米高的土墙或乱石墙筑成的碉堡,称为“大碉”、“高碉”。在巫溪还有更古老的“岩洞居”。从古代蚕丛氏所居的石室到近代的石碉,是巴蜀人在居住文化上的重要特点。正如“干栏”是僚人的自称一样,“邛笼”也是来源于羌族“俄鲁”的自称。
到了汉代,巴蜀民居已逐步形成特色。从汉画像砖《庭院》、《养老》、《谒见》及陶楼、陶房等冥器看,东汉民居已有廊庑院庭、重门厅堂的庭园式民居,整座宅第以围廊划分院落,有前庭、后院、厨房、库房及木构望楼,各区功能明确,分界清楚,为后世巴蜀传统民居奠定了雏型。其中,德阳出土汉画像砖《谒见》特别表现了大门为三开间与左右耳房的形状。这种官邸式大门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到唐宋时期,东汉廊院式民居进一步发展为宅园。新繁“东湖”和广汉“房湖”,就是在唐代李德裕和房琯宅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今仍保留着唐代的建筑格局。
编辑点评:巴蜀人家辣味著称!
(责任编辑:小微风)
上一篇:冬天常吃火锅要注意时间 下一篇:蜀居多样川食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