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的竞争者正在悄悄崛起
- 陈龙 2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依萌 3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朱先生 2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朱珠 2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 1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蔡文丽 2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蔡文丽 2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蔡文丽 3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胡先生 2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杨小艺 3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刘先生 2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黄城 2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旭豪 2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黑皮 2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小五 3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小五 1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 菲亚特与塔塔的合作,让充满自信的中国汽车业猛然意识到另一个快速发展的汽车市场正在悄悄崛起,那就是我们的邻居--印度。
在许多人眼里,印度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国人对它的了解有限。在谈到向国外学习的时候,一般言必称欧美,其次是日韩,印度似乎不在我们的视野中。作为一个强劲发展中的汽车市场,中国的发展目标一向投射在欧美汽车强国身上,亦或立志赶上日韩近邻的步伐,却没有预料到印度这个邻居的步伐正在越奔越快。
其实,早在几年之前,现代、福特、三菱等企业均已在印度建立了生产工厂。还有众多的少部件企业紧随整车制造厂的步伐开始切入印度市场。进入2006年以来,跨国公司更是带着罕见的密集投资涌向印度汽车业,而且投资重点大都是微型车领域,这些公司包括丰田、通用、本田、大众等国内外的汽车制造商。另外,克莱斯勒除了考虑选择奇瑞汽车作为其代工生产基地之外,另外一家考虑中的亚洲汽车制造商就是印度塔塔汽车。
跨国公司之所以纷纷选择在印度建厂,一方面是当地投资政策宽松,另一方面是印度劳动力成本低,无论是在当地销售和海外出口均利润丰厚。
与跨国汽车公司在2003年针对中国的投资一样,新兴的印度汽车市场再次被国内外范围的汽车公司所包围。不论是在吸引外资,还是在争夺东南亚市场方面,印度汽车都已成为我们强有力的劲敌。两国同样具备劳动力资源优势,但印度的高科技产业作为汽车业的后援力量更不容小视。
中国虽然有着巨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但是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汽车大国,却不是一个汽车强国。印度的汽车消费市场虽然远不如中国那么大,但是印度的汽车工业却有着世人公认的竞争力。
那么,从长远来看,谁将会笑到?中国有这么大的汽车市场,可是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汽车又有多少呢?中国的汽车工业已经走过了20年,但是中国汽车的对外依存度仍达80%以上。中国汽车业在近几年取得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国内厂商必须向跨国公司支付大额的技术转让费、品牌使用费和进口核心少部件等费用,大量的利润被跨国公司获取。随着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变化,跨国汽车公司更侧重于加强对产业链的控制,中资汽车品牌面临产业资本被金融化、资本被边缘化、制造领域被“空心化”、支柱产业的“附庸化”等窘境。
虽然目前印度发展汽车工业的各方面条件都不如中国,但是印度的本土企业塔塔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出口轿车,塔塔占有本土16%左右的市场,出口很过70个,其出口轿车的量,也非中国企业所能比。印度汽车工业的竞争力,由此可见一斑。近两年来,该国的汽车工业正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在快速成长,被人们誉为印度继软件业之后,另一很具国内外竞争力的产业。
有数据预测,2006-2012年,在国内外汽车市场的平均增长率仅为1%-1.5%的前提下,中国汽车市场增长率将保持在15%,而同期印度市场增长率也接近10%,加上印度庞大的人口带来的潜在消费量,无论是在亚洲和国内外制造定位以及内部消费潜力上,在外资汽车巨头的眼里,中国是看得见的蓝海,而印度市场则是潜在的蓝海。
随着跨国汽车巨头投资大量涌向印度,中印汽车业的竞争格局已在暗中成形。从近期来看,印度汽车对中国的威胁不会太明显,印度要过几年才能达到中国乘用车市场目前的规模。但远期来看,印度必然很大地遏制中国汽车在国内外市场的所谓价格优势。无论是争夺亚洲汽车制造中心,还是更高层次上的博弈,中印汽车业的对抗已在所难免。
小编点评:中国汽车业的竞争者正在悄悄崛起
(责任编辑:骞来)
上一篇:大众欲借迈腾转攻精心打造家用市场 下一篇:汽车能拷贝“国美模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