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模式”成新宠
- 芦文杰 2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 3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先思 3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 2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 1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陆少荣 3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辉 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辉 3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周 3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周先生 2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1 3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顾嘉乐 3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顾嘉乐 1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刁先生 1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刁先生 3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 3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
从代工型企业集中上市,到**上市成板块市值公司,再到美邦服饰上市取代**成为市值老大,清晰折射出市场格局的变化脉络。
让我们对服企在A股的上市历史与市场的格局变化做一番梳理、统计。
1995年之前,A股纺织服装类企业几乎都是代工型企业。市场格局变化出现在90年代末,标志性事件是1996年1月30日杉杉股份(600884)、1998年11月19日**的上市。自此,兼营生产与少售、同时主打自有品牌类型的服企开始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
此后,越来越多原有的代工型企业开始尝试转型:经营理念由生产者导向转变成为市场导向,经营重心由产品导向转变成为品牌导向。2004年**、2007年报喜鸟(002154)、乃至2010年希努尔、凯撒的上市等均是典型案例。
再至2008年,市场格局出现二次变化,美邦服饰的上市象征着服装企业“耐克模式”受到A股投资者认可。面对向来癖好“模式与概念”创新的资本市场,美邦的上市无疑取得了巨大成功,其后至今的探路者、搜于特、森马等均复制了相同路径。
从代工型企业集中上市,到**上市成板块市值公司,再到美邦服饰上市取代**成为市值老大,清晰折射出市场格局的变化脉络。
“2004年以来,有数十家耳熟能详的品牌服装类企业陆续上市,使得该类企业市值已占板块总市值将近一半。且近两年,品牌类公司无论腰包不瘦与净利之增幅,抑或毛利率与净利率水平,均远很过传统代工制造型企业,而市场愿意给高成长的企业高估值,由此带动服装板块整体估值中枢上移。”诸多接受笔者采访的券商研究员如此表示。
这样一个统计可以微妙摹画出市场投资人对于上市服企价值判断与估值方式的变化历程。
新品牌、新模式的服企上市成功后,资本市场巨大的资源配置效应反过来又加速了行业洗牌,从管理模式、公司治理等各方面拉开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差距。这种上市“马太效应”在内地服装产业中日渐发酵成型。
编辑点评:服企模式变化的根本动因是什么?为何2010年会出现服企集中上市潮?为何还有更多服企正筹划上市?
(责任编辑:小微风)
上一篇:如何含蓄传播服装内涵 下一篇:服装B2C创新网购发展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