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稻谷产业30年变迁
- 李旭豪 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黑皮 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小五 3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小五 3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璠 1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余昀键 19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孙先生 1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咨询加盟事宜 23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李 25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王霸澹 8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小魏 30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黄 32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张悦 41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朱 34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朱 6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 安志新 7分钟 前刚留言咨询
导读:稻谷居我国三大主粮之,是军需民食的要品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了53亿吨稻谷,支持了各项用粮需求。回顾三十年来的稻谷产销历程,可以概括如下特点:
一、稻谷年产量突破2亿吨
面积也罢,单产也罢,人们终看重产量。迄今为止,我国历史上水稻产量为1997年的20073.6万吨,比1978年增产6380.5万吨,增幅为46.6%。1997年当年稻谷产量占粮食产量的40.62%,当年人均占有稻谷162.4公斤。2007年,各省市稻谷产量达到18603.4万吨,为史上第8个高产年,为2001年以来产量年。目前,我国水稻种植面积次于印度,但生产量居国内外各国之。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稻谷产量没有恢复至历史水平,主要是面积的因素。一是水稻种植面积难以恢复到1997年的3177万公顷,更遑论1978年时的3442万公顷了。相对于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水稻栽培比较稳定。1997年以后的10年,各省市平均种植水稻2910.65万公顷,没有哪年很过1997年,且2000年以后的面积都在3000万公顷以下。二是水稻种植面积占粮食种植面积的比例在缩小。改革开放以来,稻谷种植面积占粮食种植面积的平均比例为28.3%,而近10年在26%-28%之间;同期玉米种植面积占粮食种植面积的平均比例为19.9%,而近10年都在22%以上,2006年达到了创纪录的25.7%。
二、稻谷单产达到历史点
与各省市水稻产量徘徊十年不同的是,水稻单产2007年达到历史点,为每公顷6433公斤,很过此前1998年创下的历史单产6366公斤,比1978年增加2455公斤,增幅为61.71%。水稻单产水平的增幅比较明显。改革开放后的年即1979年,水稻单产突破4000公斤,达到4244公斤;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威力使得4年后即1983年的水稻单产便跃上5000公斤台阶,达到5096公斤;12年后的1994年,水稻单产达到6025公斤;又过了12年,达到了2007年每公顷接近6500公斤的水平。
尽管单产再往上增的难度较大,但仍有潜力可挖。我国三季水稻单产尚未达到历史水平,甚至晚稻单产还处在10年乃至15年前的水平。2007年各省市早稻单产为每公顷5488.2公斤,居第三位。中稻单产为7060.6公斤,居第六位,比1998年创下的历史单产7321.9公斤低261.3公斤。晚稻单产为5550.2公斤,居第八位,低于1993-1999年连续七年的单产,比1998年创下的历史产量5856.2公斤低306公斤。未来十年,稻谷单产应该可以再增加10%。国内外水稻高产的每公顷产量在7000公斤以上。
三、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2800万公顷
1978年各省市水稻种植面积为3442.09万公顷,此后,再没有哪一年很过这一水平,而历史上种植面积多时很过3600万公顷。进入本世纪以来,多数年份面积稳定在2800多万公顷,面积减少较多的品种还是早稻和晚稻。看来,水稻种植面积较难恢复到历史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各省市水稻种植面积少的年份为2003年,只有2650.79万公顷,比1978年减少791.3万公顷,减幅为22.99%。三十年来水稻年均种植面积为3131.07万公顷,2007年为2891.88万公顷,比年均面积约少240万公顷,比1978年少550万公顷,比建国以来的1976年约少730万公顷。尽管一些主产省未来十年规划的粮食增产潜能逾5000万吨,但相当程度上是在增加粮食单产、扩大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上下功夫。如黑龙江称全省现有中低产田666.7万公顷,单产比同纬度中等生产水平的和地区低1500公斤,只要把这些中低产田改造成中等生产水平单产标准,全省就可增产粮食1000万吨。
四、早稻稳住了3000万吨的产量
1978年,各省市早稻种植面积为1218.92万公顷,是该年以后种植面积多的年份;但每公顷早稻产量仅4168.4公斤,却是该年以后单产的年份。当年早稻产量为5081万吨,是该年以后产量排第四位的年份。其他三个年份是1984年的5330.5万吨、1982年的5306万吨和1979年的5198万吨,均集中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初期。尽管后来时每公顷早稻年产量增加了1400多公斤,但由于面积的锐减,1991-1999年各省市早稻产量一直为4000多万吨,2000-2007年长期稳在3000多万吨(仅2003年跌破3000万吨)。
30年来早稻种植面积一直呈锐减趋势,其产量亦大抵如此。1978-1984年各省市早稻种植面积还有1000余万公顷,1985-1991年维持在900多万公顷,1992-1997年徘徊在800多万公顷,1998-2001年波动在六七百万公顷,2002年后就接近于600万公顷。早稻面积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近十年来看,既有政策的因素,也有农民调整水稻种植结构的原因。1999年,作出早籼稻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的决定,希望运用价格杠杆加速农民结构调整的进程。2000年初,早稻主产省纷纷作出调整早稻播种面积的决定。2000年稻谷出售价格骤低,又挫伤了稻农的种植积很性。2003年早稻种植面积达到建国以来水平,为559万公顷,产量为改革开放以来水平,仅2948万吨。由于2004年起调整收购政策,实行收购价,方止住早稻生产滑坡局面。2000年早稻产量为3752万吨,是1978年以来的产量,但此后8年,早稻产量一直处在2900-3400万吨之间。这种下降趋势固然需加遏制,但也要看到早稻与中稻播种面积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当然,刺激早稻生产的政策扶持应该乘势而上,止滑促增。
(责任编辑:骞来)
上一篇:中国种业发展与展望 下一篇:秋播小麦种子处理技术